乌尔善执导《封神》,娜然演绎妲己爆红
乌尔善执导《封神》,娜然演绎妲己爆红
2025年春节档,由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正式上映。这部万众期待的续作,不仅承载着观众对神话史诗的憧憬,更凝聚了导演乌尔善20年电影生涯的执着追求。
一位导演的20年:从广告到电影的执着追求
乌尔善,这位出生于内蒙古的导演,从小就怀揣着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后转战广告行业,成为当时中国最成功的广告导演之一。2006年,他偶然走进电影院,发现彼时的大银幕皆被好莱坞大片霸占,国产电影的排片率低到零。他内心悲愤,跨入电影行业的想法也由此萌生。
从广告到电影的跨越看似轻易,但却是一个打碎重建的过程。作为一个中国创作者,他想要找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同时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命题。
“我觉得中国的创作者还是要把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讲出来,而且讲清楚!”2011年,乌尔善拿出了第一部作品《刀见笑》,这一年,他已经39岁。独具特色的故事叙述语言和强烈的视觉风格,使乌尔善一举斩获最佳新人导演奖,锋芒初露。
在紧接着的电影《画皮II》中,他引入概念设计和动态预览等工作流程,首开华语电影先河。2012年6月28日,《画皮II》在中国内地公映,最终收获7.26亿的票房成绩,刷新了十二项华语电影票房纪录。
观众第一次被国产特效震撼,包裹在视觉效果之内的故事脉络、情感传递,观众也大为震惊。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商业电影和艺术表达以及用户接受度之间,乌尔善隐约找到了那条微妙的平衡线。
《画皮II》剧照
《画皮II》成功,乌尔善并没有得意,他反而意识到:机会来了。那时他已经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市场号召力,对幻想、动作和史诗类型的电影制作有了经验。《寻龙诀》则在规模、工作流程上更为复杂,但好在团队磨合越来越成熟。
这一次,他采用真3D拍摄,解构电影视觉,以奇幻的画面加上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再次震惊行业。某种程度上,《寻龙诀》的出现,代表着中国“幻想”类型片的进化程度,在2015年拿出这样的作品,也意味着中国电影工业提高了一个台阶。
这背后是日拱一卒的积累。拍一部电影,乌尔善研究一门技术。从《画皮II》开始引入概念设计、《寻龙诀》真3D拍摄、《异人之下》真人摹片动画、《封神三部曲》特效化妆、电脑视效、数字角色的尝试拓新……
乌尔善,从不站在原地。钻研视觉、音效表达之外,他也开始更在意故事,在意工作流程,在意制作模式。
从进入电影行业开始,乌尔善并不执着于个人表达,而是跟自己较劲,要成为主流电影导演。如果说艺术片依赖导演的个人才华,那么将商业片拍成艺术片,并获得大众认可,才是一件更具挑战性的事。
乌尔善始终在寻找一个机会。《寻龙诀》的成功,让乌尔善心中酝酿多年的想法成为现实——拍摄《封神三部曲》。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海报
乌尔善选择《封神演义》的原因很简单。这部中国神话小说里,蕴含了最多的人物、足够史诗,又没有被大力开发成影视作品。但这也意味着最难的工作。
《封神演义》里拥有多达100多位人物,故事主线虽是武王伐纣,但其他支线故事琳琅满目。仅在剧本阶段,乌尔善就足足筹备了超过4年。同时如何让数千年前的故事,与当代人产生关系,与当代文化结合,是乌尔善最头疼的事。经过与学者、大众、团队反复推敲,他定下主题:善恶斗争与英雄成长。一方面是这类故事永不过时,另一方面这也契合了《封神演义》原本的主线思路。
同时,拍摄这种人人心中都有的故事,格外需要巧劲。拍得太像会嫌没新意,拍得不像会被指责没创意。乌尔善决定只讲最核心的部分,是最合适的一种改编。
他向来不打轻松的仗。从选角开始,他打碎重建,用训练营的方式挑选全新的演员阵容,这也促成了《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格外出彩的质子团。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照
历史上的“质子”大多被模糊了故事,但在《封神三部曲》中,乌尔善大胆启用新人,亲自培养。饰演姬发的于适就是这样被塑造出来,在此之前他甚至从未有过表演经验。
对于妲己、纣王等人的选角,乌尔善一再斟酌。如果仔细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有不少熟悉的老戏骨,同时又有多次合作过的黄渤、陈坤、夏雨担当了挑战新人物的重任。姜子牙一反常态,呈现出一种智慧与亲切;元始天尊古典与现代气息并存,仙风道骨之间尽显超然悲悯之姿,申公豹也不再是招牌式的反面人物,反而被夏雨呈现得耳目一新。
冒险中,又有自己周到的考量,这很考验导演的功力。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到了《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选角和故事改编有了更大胆的想法。电影上映后,邓婵玉的形象深入人心,被无数人喜爱。
在《封神演义》中,邓婵玉原本是一个颇为悲怆的角色。她是商朝三上关总兵邓九公之女,性格刚烈,战场上骁勇善战。颇具军事才能的她,被土行孙活捉,被迫与之成婚,后成功劝服父亲归顺西周。
但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中,这个角色有了更多意味。在被父权和君权桎梏的历史中,邓婵玉展现出一种家国情怀下女性思想觉醒的潇洒,结合当代话语体系,人物上又涌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力量。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剧照
身披铠甲,手持双钺,邓婵玉在战场上英姿飒爽,与姬发的双马追逐战更是惊心动魄。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红颜”,而是一位有理想、有担当的女性将领。这种现代价值观的注入,让角色更加立体,也更容易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
新人演员的突破:娜然与妲己的双重蜕变
在《封神》系列中,新人演员娜然饰演的妲己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角色之一。这位拥有蒙古和俄罗斯混血血统的模特,凭借独特的外貌和出色的表演能力,成功塑造了一个既妖艳又人性化的妲己形象。
娜然的选角过程颇具戏剧性。2017年,《封神三部曲》启动全球海选,娜然从1500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为了塑造妲己这个角色,她经历了长达两年的封闭训练,包括表演、武术、骑马等多方面的专业训练。这种严格的训练不仅帮助她更好地理解角色,也为她日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封神第一部》中,娜然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成功塑造了一个从动物本能到人性觉醒的妲己。她与费翔饰演的殷寿之间的对手戏,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娜然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她将妲己视为殷寿欲望的放大镜,通过这个角色展现了权力与欲望的复杂关系。
到了《封神第二部》,妲己的角色有了更深层次的转变。娜然表示,这一部中的妲己开始展现出更多人性的一面,减少了动物的状态。从妲己的妆造细节中,也能看出这种转变。例如,用花瓣遮盖裂痕的设计,就预示着她逐渐向人性靠拢的过程。
这种角色的转变对娜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不仅要展现出妲己作为妖的神秘与危险,还要诠释出她作为人的矛盾与挣扎。在一场关键的“开大”场景中,娜然通过撕心裂肺的表演,展现了妲己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让许多观众为之动容。
市场的考验:工业化探索的得与失
尽管《封神》系列在制作上追求完美,但在市场上却遭遇了不小的挑战。第一部虽然获得了26亿的票房,但第二部的票房却大幅下滑,仅收获10亿票房。这种反差不仅影响了北京文化的股价,也让整个系列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分析票房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口碑分化:虽然影片的特效和视觉效果受到好评,但剧情和人物塑造却引发争议。有观众认为,影片在追求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故事的连贯性和人物的深度。
市场竞争激烈:2025年春节档有多部强片竞争,包括《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热门影片,进一步挤压了《封神第二部》的市场空间。
观众期待值过高:第一部的成功让观众对续作抱有极高的期待,而第二部未能完全满足这些期待,导致口碑下滑。
特效与剧情失衡:有观众反映,影片过于依赖特效,而忽视了故事的推进和情感的表达,导致观影体验不如预期。
未来的启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探索之路
《封神》系列的成败,折射出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现状与挑战。乌尔善导演的坚持与探索,为中国电影工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工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如何在追求工业化的同时,保持艺术性的表达,是每个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封神》系列在特效和视觉效果上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电影工业的能力,但同时也暴露出剧情和人物塑造的不足。
文化传承与创新:《封神》系列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为未来中国电影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诠释,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乌尔善通过训练营选拔新人演员的方式,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值得其他电影项目借鉴。
市场与艺术的平衡:《封神》系列的市场表现,反映出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和市场的反馈。如何在艺术追求与商业成功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每个电影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尽管《封神第二部》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其在电影工业化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乌尔善导演的坚持与努力,以及娜然等新人演员的突破,都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期待《封神第三部》能带来更多惊喜,也期待中国电影能在工业化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