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反思与展望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的反思与展望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展开长达六周的烧杀淫掠暴行,至少30万人遇难。87年岁月流逝,截至记者发稿时,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32人。我们记录下部分幸存者的名字和肖像,为史存证。
2024年12月13日,是中国第十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凄厉的警报声将再次响彻南京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大钟也将再次撞响。“哭墙”前,幸存者及其后代鞠躬、献花;马路上,车辆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纪念着87年前在那场浩劫中遇难的亲人们、同胞们。
南京大屠杀,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历史。“1937.12.13”,这个满含伤痛和血泪的日子,承载着一个民族刻骨铭心的记忆。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这是对死难同胞最高规格的悼念,是中华民族对苦难历史的深刻铭记,是中国人民不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响亮宣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被发掘和展示,为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多有力证据。美籍华人鲁照宁20年来向不同机构捐赠了超过3000件(套)揭露二战期间日军在华暴行的文物史料。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于2016年将日记原稿捐赠给中国国家档案局,这份日记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然而,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仍存在差异。一些西方人也在为铭记这段历史而努力,如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建立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但也有不少外国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提醒我们,传播历史真相的路还很长。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警示未来。正如一位幸存者后代所说:“我们要更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把它传承下去,责无旁贷。”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知晓,让和平之声历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