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照宁与张纯如: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努力
鲁照宁与张纯如:铭记南京大屠杀的努力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我们不仅要缅怀30多万死难同胞,更要铭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亲历者正在逐渐离世。据统计,截至2024年,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平均年龄超过94岁。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历史记忆,让真相永存,成为了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在众多为历史记忆奔走的人中,美籍华人鲁照宁无疑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名字。自2002年起,他每年都会从美国飞回南京,捐赠抗战文物。20年来,他已向不同机构捐赠超过3000件(套)揭露二战期间日军在华暴行的文物史料。这些文物不仅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救助中国难民的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之子的相关史料,还有1938年中国航空公司“桂林号”飞机被侵华日军击落后的残骸照片,以及他的姑祖母——抗日航空女英烈鲁美音生前创作发表的文章等。
鲁照宁的行动源于一次偶然的触动。2002年,他首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生活重心。他开始在国外搜寻抗战文物,每天花4个小时左右浏览网页,搜寻史料。有时在旅行路上、吃饭间隙,也会通过手机搜索、竞拍。他坦言,搜寻文物的开销不小,家人起初反对,但后来逐渐默许、支持。
另一位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奔走的美籍华人是作家张纯如。她的《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一书,成为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作品之一。该书不仅蝉联畅销书榜首,更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广泛关注。
张纯如的执着与细致给翻译杨夏鸣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见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生活困苦,身上长长的伤疤伴随他们一生,当即表示自己要学习法律为他们争取权益。她的书不仅揭示了历史真相,更推动了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关注和讨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历史记忆传承的行列中。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32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他们中既有幸存者的后代,也有热心的志愿者,年龄跨度从“50后”到“10后”。他们通过编写教材、出版书籍、担任讲解员等多种形式,将历史真相传播到课堂、社区,乃至世界各地。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南京大屠杀在西方世界的知晓度仍然不高。有研究者指出,这与西方媒体的叙事方式和报道重点有关。西方媒体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受到美国叙事的影响,留给中国新闻的版面和空间相对有限。这也提醒我们,历史记忆的传承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国家层面的推动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鲁照宁、张纯如以及众多历史记忆传承人的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让我们携手努力,让历史的真相永远铭记在心,让和平的信念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