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铭记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开始了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惨遭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整个城市陷入一片血海。这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惨痛的记忆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87年后的今天,每年的12月13日,凄厉的警报声都会再次响彻南京城。这是国家公祭日,一个让全体中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同胞、捍卫和平的日子。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决定,不仅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杀戮的死难者,更是为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每年的国家公祭日,都会举行一系列庄严肃穆的纪念活动。上午10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和平大钟会被撞响,全国多地同时举行悼念仪式。在南京,全市的汽车会停驶鸣笛,行人驻足默哀一分钟,整个城市仿佛在这一刻凝固。除了公祭仪式,各地还会举办主题展览、学术研讨会、和平法会等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缅怀历史,呼唤和平。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段惨痛的历史在国际社会的认知度仍然不高。在西方的一些历史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甚至没有被提及。直到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而在此之前,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早在1979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日本的广岛和平公园也早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不懈努力。美籍华人鲁照宁20年来持续收集抗战文物,向国内外机构捐赠了超过3000件(套)揭露日军暴行的史料;约翰·拉贝的后人建立了多个拉贝交流中心,致力于传播历史真相;克里斯·马吉重走祖父路,用镜头记录今日南京,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珍惜和平。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让我们在每年的这一天,停下脚步,回顾历史,缅怀同胞,更让我们时刻警醒:和平来之不易,发展不容中断。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正如一位历史学者所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