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坚:中国云计算之父的创新之路
王坚:中国云计算之父的创新之路
2019年11月,中国工程院公布新增院士名单,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位从心理学教授转型为云计算技术专家的科学家,以其在云计算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一员。
从心理学到云计算:一位科学家的跨界之路
王坚的学术之路始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心理学系。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杭州大学心理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深造,于1990年获得杭州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杭州大学期间,王坚展现出卓越的科研能力,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1999年,王坚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开启了他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探索之旅。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期间,他主导开发了多个重要项目,包括SQM大规模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墨水等技术,这些成果为他后来在云计算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阿里云的诞生:从首席架构师到云计算先驱
2008年,王坚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当时的阿里巴巴正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每天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激增至数十亿条。王坚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IT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需求,必须研发一套全新的分布式计算架构。
在马云的支持下,王坚带领团队开始了“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的研发工作。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决定,因为当时云计算在中国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是一个“伪命题”。但王坚坚信,云计算将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经过数年的努力,2009年9月,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王坚担任总裁。同年,阿里云推出了第一个云计算产品——弹性计算服务(ECS),标志着中国云计算时代的开启。
创新突破:构建完整的云计算生态
王坚在云计算领域的贡献远不止于技术层面。他首创了“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云计算体系架构,这一架构突破了传统云计算的局限,为大数据处理提供了更高效、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王坚率先提出了“计算作为公共服务”的产业模式。他认为,未来的计算能力应该像水电一样,成为一种随时可用的公共服务。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云计算的认知,更为整个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了推动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王坚还创办了“云栖大会”和创立了“云栖小镇”。这些举措不仅为云计算技术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更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云计算生态系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开发者参与其中。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中国云计算的崛起
在王坚的带领下,阿里云迅速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商之一。根据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的报告,阿里云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的份额已跃居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
更令人振奋的是,阿里云的技术创新正在推动中国在全球云计算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2017年,阿里云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中国云计算领域首个国家级科技奖项,标志着中国在云计算核心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如今,王坚已从阿里巴巴退休,但他对云计算的热情和贡献并未停止。作为之江实验室主任,他继续致力于前沿科技的研究和探索,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从一位心理学教授到中国云计算领域的开拓者,王坚用坚持和创新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国云计算的发展,更为全球科技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他在多次演讲中所强调的:“云计算的未来才刚刚开始,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技术时代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