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舆论」:常考常新的热点概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舆论」:常考常新的热点概念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5693385_121124034

网络舆论是新闻传播学考研中的高频考点,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各大院校的考题中。本文从真题梳理入手,详细介绍了网络舆论的定义、特征、发展演变以及治理策略,并引用了相关学术文献作为支撑。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

考点梳理:网络舆论

如果新传考研也有风口,那一定是「网络舆论」。它不是“偶尔考考”,不存在被“某些学校偏爱”,也不遵守“大小年”,而是家家都考、每年都考、只出大题。
当然,它有可能穿上不同的衣服出现在考卷上,比如:公共讨论、舆论环境、公共话语、网络巴尔干化……
这就意味着,本专题的内容小则转引观点,大则直接整个框架套进答案里,毕竟考得太多了,怎么用都行。
话不多说,先看真题
三年真题
2. 结合案例分析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和风险应对策略。(23海南大学)
4. 舆论是什么?舆论与网络舆论有何区别?(23上海师范)
6. 谈谈网络舆论表达负面倾向的形成机制和应对策略。(22人大)
8. 谈谈对社交媒体“巴尔干化”的理解。(22北师大)
10. 谈谈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引导措施。(22央民)
12. 针对网络谣言,设计一个辟谣主题的实证研究方案,从主题、内容、到步骤。(22清华)
14. 谈谈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具体形态和特征。(22华科)
16. 请用传播心理学相关理论,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舆论传播现象。(22西安交大)
18. 结合实例,谈谈在互联网和数字化发展的背景下,网络舆论生态的新机制和新特征。(22上大)
20. 谈谈新媒体发展(舆论平台多元、方式多样)对舆论生态的影响。(21上大)
22. 以新冠疫情中的信息传播为例,分析我国不同舆论场域中的话语类型和利益表达特点。(21南师大)
24. 分析中国网络环境下舆论的影响和特点。(21重大)
总之,这个考点拿捏不下来,真是让人捉急~
随着技术、社会、经济的不断演变,话语的去中心化不断增长,私人领域逐渐叠加于公共空间,网络舆论以其压倒性的能动力逐渐成为新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对象。网络舆论的原貌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又是如何演变的?应当怎样治理?
一、什么是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即网络空间中形成的舆论,是舆论在网络环境下主要的存在形态,泛指网民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具体的、特定的公共性事件,通常是指因公共利益相关的热点或焦点形成的,公开表达的言论、观点和意见。
二、当下网络舆论的特征
01-舆论本体:视觉化特征凸显,以流量为导向
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直播、短视频的流行,内容生产和意见表达的习惯、语态等都相应更新,各种视觉符号成为舆论本体的重要构成
相比于文字,视频直播展现矛盾冲突更具直观性和煽动性,能够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在网络舆论的诱发和传播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了可供讨论的社会议题,从多个角度加深了公众对事物的认知,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态度。
02-舆论主体:多元化且形成逐渐固化的话语权结构
公共事件所引发的舆论从酝酿、爆发、高潮至平息的过程,不再是由传统大众媒体单向垄断信息资源的过程,而是网状结构下的多元化、社会化生产的过程。根植于平台的专业媒体、政务新媒体、机构组织、自媒体、意见领袖、普通用户等都是公共新闻生产和公共意见表达的主体。
从互动的网络结构可以看出,在同一互动网络和资讯流通的网络中,自媒体仍与传统媒体存在较大的权力落差。从宏观的社会结构上看,网民与非网民本身就形成了两个在信息获取等方面截然不同的圈子,技术接入问题带来的数字鸿沟,在网络与现实的互动演进中会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等造成一定影响。
03-舆论过程:更易受平台规则操控
事件发酵、意见扩散和聚合的过程都更易受平台规则的操控。舆论过程一般包括舆论中心事件产生、舆论扩散、舆论优势意见形成、舆论效果产生四个阶段。事件发酵、意见扩散和聚合的过程都更易受平台规则的操控。
三、网络舆论的发展演变
01-舆论本体:从“个体对事实的争论”转为“群氓为情感的困斗”
在社会分化和社会焦虑的背景下,每当出现医患、师生和警民矛盾等事件时,大部分网民不完全就事论事,而是基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体验“迁移”于此,进行简单的情绪宣泄, 从对事实的争论转变为情感的困斗
02-场域结构:从“两个舆论场”到“网络社群巴尔干化”
长期以来,“两个舆论场”一直是官方与学界解释当下舆论场结构的重要概念, 即一个是以大众媒体主导的“官方舆论场”,一个是互联网中的“草根舆论场”,这种提法既承认了舆论场的对立分化又为观察舆论场提供了简单有效的视角。
但随着社交网络时代来临,不同的网民开始基于血缘、地缘、学缘、业缘和趣缘等形成独立的圈子,以往铁板一块的草根舆论场进一步圈子化,相较于高高在上的主流媒体,网民们更愿意依赖一个个“部落化小圈子”获得资讯,分享观点,寻求精神慰藉,获取归属感。
另外,圈子内部的表达并非是理性平等的对话,由于圈子是基于熟人网络的转移,把线下的社会资本带入线上的虚拟圈子中,很容易形成与线下熟人网络一样的话语权力结构。
03-话语表达机制:从“广场式的众声喧哗”到“客厅式的窃窃私语”
微博时代话语表达更像是在大的广场上大家一起叽叽喳喳各抒己见,这中间可能会存在小圈子,但所有人的声音如果想去听的话都可以听到。随着社群传播时代来临,本应在网络公共领域开展的正常讨论,越来越转向隐匿化、完全封闭的小圈子,更像躲在自家的客厅里“窃窃私语”。由于圈子内成员大抵拥有相似的价值观,致使他们每天得到的信息大多经过了立场过滤,与之相左的信息逐渐消弭,意见茧房形成。
04-网民主体: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偏见共同体”与“行动共同体”
在舆情1.0时代, 一旦发生了社会公共事件, 民众在平台上各抒己见, 最终改善线下社会公共治理, 尤其是以孙志刚案为标志,网民开始作为独立的话语表达主体登上社会舆论场,“天下网民是一家”、网民是弱势族群成为这一时期“想象的共同体”。
在大众媒体祛魅的时代,谎言和“事实”此起彼伏, 人们在难以判断的情况下, 第一反应往往是相信自己的感觉, 跟着感觉走, 之后一旦出现了与自己直觉相悖的证据, 人们就会倾向于选择性忽视, 不以达成意见共识为目的, 只是追求情绪宣泄。拥有共同偏见的人聚合在一起, “想象的共同体”被窄化了, 形成一个个“偏见的共同体”,偏见的共同体在虚拟认同的刺激下又转化为行动的共同体。
四、网络舆论生态治理
01-主流媒体:积极争夺舆论话语权,加大社会正面情感动员
在平台依靠技术优势聚集用户的背景下,建设自主可控的平台、降低对商业平台的依赖是主流媒体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的关键举措。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内容生产者与商业平台的合作方式还停留在浅层面,因此,主流媒体可以探索内容与技术、资本的深度合作。
优质内容作为稀缺资源,应当贯穿多元化经营的主线,从生产、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地向技术和资本逻辑调适,改变传统的广告分成模式,探索对原创内容生产机构更有利的商业模式。

02-社交平台:强调平台的公共属性和主体责任,加强对算法的规制
首先,平台各项原则必须透明、公开,不再置于“黑箱”之中,主动向用户解释公司的内部决策流程。商业平台必须发布内容审核指南,说明流程的组织方式以及用于调整内容的标准,如每种违规内容的定义、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
其次,加入人工决策的干预。算法笼罩于“科技”的外衣之下,被认为是纯粹的、中立的,很容易逃脱伦理的考问,变为资本的“帮凶”。
03-管理部门:提高善用平台的能力,加强对谣言的规制
首先,管理部门要善于利用网络了解网民的所思所想,让网民在合法范围内充分行使表达权,将网络舆论作为了解社情民意、汇聚民智的渠道
其次,在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主动从平台中发现有益的声音,满足民众的信息需求,稳定焦虑心理
补充阅读卡:潜舆论
所谓潜舆论,就是指存在于特定事件之前的公众对社会事物的既有情绪和意见
隐性舆论是具有重要影响和关联传播效应的舆论“暗流”,是社会情感共鸣社会动员重要驱动力量,而对它的有效调控和引导、利用往往在显性舆论、行为舆论乃至群体性危机事件的层面之下被忽视。
参考文献
[1]彭广林.潜舆论·舆情主体·综合治理:网络舆情研究的情感社会学转向[J/OL].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5):142-149.
[2]王润.社会共情:热点事件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与舆论场融合——基于《大江大河》新浪微博的扎根分析[J/OL].情报杂志:1-6.
[3]高健.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的全过程研究——评《社会舆论传播、演化和引导——网络建模与仿真视角》[J].新闻界,2020(06):95.
[4]谢新洲,宋琢.平台化下网络舆论生态变化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0(05):26-32.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