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西葫芦:从田间到京津餐桌的品质之旅
平原县西葫芦:从田间到京津餐桌的品质之旅
“全国每卖出10根西葫芦,就有8根来自山东平原县。”这句在当地流传的说法,生动展现了平原县西葫芦在全国市场的地位。作为全国冬暖式大棚西葫芦产量第一的县,平原县不仅掌舵着全国西葫芦的价格“风向标”,更以其严格的品质管控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赢得了京津等大城市的市场认可。
从育苗到采摘:标准化种植确保品质
走进平原县德原街道的一座西葫芦大棚,200米长的大棚内,翠绿的西葫芦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每个大棚占地约两亩,种植户李小健家有六个这样的大棚,每个大棚种植2000多棵西葫芦苗。
“种植西葫芦是个技术活。”李小健介绍道。为了保证产量和品质,他和家人在大棚管理上下了不少功夫。每年10月中下旬开始种植,西葫芦苗需要经过根部杀菌消毒,移栽后要浇透第一遍水,七八天后再浇第二遍。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生长速度,避免秧子长得过高导致养分分散,同时还要密切注意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病虫害防治。西葫芦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4-25度,30天后开花,40天后就能采摘。
西葫芦产量很高,亩产能达到3万斤。在冬季,两天能收获一次;到了春天,随着温度升高,有的大棚甚至能一天收获两次。由于西葫芦的生长周期长,从10月份种植到次年6月份结束,这期间有7个月的时间都能持续收获。
13道关卡严把食品安全
为了确保销往京津市场的西葫芦品质,平原县建立了严格的13道生产技术关卡,从选种、育苗到检测层层把关。当地成立了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统一服务和技术培训,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在种植过程中,农户们严格遵守农药使用规范,通过科学管理,农药使用量较传统方式减少了30%以上。同时,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帮助农户掌握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
政策支持助力产业升级
平原县西葫芦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推动产业发展,平原县政府投资建设了叶庄西葫芦批发市场,为农户和买家提供规范的交易场所。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认证,2019年,坊子乡叶庄被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3年,“坊子西葫”更是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目前,平原县的西葫芦产业链日趋完善,从育种、育苗、大棚建设到农资配送、技术服务、销售市场,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特别是育种和育苗环节的发展,为西葫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据统计,全县已有7000多个西葫芦种植大棚,主要分布在德原街道和三唐乡等乡镇。
从平原到京津:畅通的销售渠道
每天清晨,一辆辆满载新鲜西葫芦的货车从平原县出发,驶向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在北京新发地市场,80%的西葫芦都来自平原县。叶庄西葫芦批发市场日交易量可达100万斤,高峰期更是繁忙异常。
为了确保西葫芦的新鲜度和品质,平原县的农户们采用了科学的包装和运输方式。西葫芦被精心包装在塑料桶里,桶上覆盖着棉被,以保持适宜的温度。在交易中心,500多名打包工人熟练地进行分类、打包,确保优质产品迅速进入市场。
平原县西葫芦产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上,更在于其对食品安全的严格把控。通过标准化种植、科学管理和政策支持,平原县的西葫芦不仅成为了京津市场的明星产品,也保障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