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来英:破解公立医院床位扩张难题,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方来英:破解公立医院床位扩张难题,关键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在热播剧《外科风云》中,床位紧张成为医院日常运转中的一大难题。剧中,庄恕医生提到婴儿监护室床位尚可,而其他科室却面临巨大压力;陈绍聪医生更是因床位短缺而焦虑不已,直言“院长也变不出个二院”。这种情景并非艺术夸张,而是现实医疗系统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医疗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为应对这一挑战,许多公立医院纷纷扩大规模,增加床位数量。然而,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方来英指出,单纯依靠增加床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床位扩张:数量增长背后的隐忧
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医院床位数增加了42.4万张,总量突破1000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更是突破7张,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经合组织(OECD)大多数国家的水平。然而,即便如此,许多医院依然面临床位紧张的困境。
方来英指出,这种现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医疗资源分配的深层次问题。单纯增加床位并不能有效缓解就医难题,因为新增的床位很快就会被大规模增长的就医需求所稀释。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单纯依靠扩大规模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医联体:破解资源分配难题的新路径
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我国积极探索医联体、医共体等新型医疗组织模式。目前主要有四种模式:城市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
以深圳罗湖医院集团为例,通过整合5家公立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成立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医疗资源的统一调配。改革后,罗湖医院集团全面整合优化辖区医疗卫生资源,成立6个资源共享中心、6个行政管理中心,降低运营成本。2016年,罗湖医院集团院办院管社康中心诊疗量同比增长94.6%,辖区基本医保参保人在集团社康中心的诊疗量占比由51.47%上升至60.3%。
然而,医联体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信息系统不兼容,医疗质量和检查结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此外,基层医疗机构对专科疾病的掌握程度有限,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可持续性。远程医疗协作网虽然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但在病史资料获取、医保报销、责任认定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障碍。
未来方向: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
面对医疗资源分配的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从单纯的床位扩张转向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深化医联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医联体运行机制,解决利益分配、信息共享等核心问题,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推进分级诊疗: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合理就医格局。
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发展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新型服务模式,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加强人才培养:加大对基层医疗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从根本上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方来英建议,通过医联体、医共体等方式提高医疗资源服务效率,从根本上节约卫生总费用和财政支出。这不仅需要医疗机构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策制定者在资源分配方式上进行深层次改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
医疗资源分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供给、支付、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