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释放创业活力,农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政策红利释放创业活力,农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40元,同比名义增长6.6%,其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6.8%,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6%。这些数据背后,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创业热潮的蓬勃兴起。
政策红利释放创业活力
为支持新农人返乡创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19年6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2022年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提出引导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2024年初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强化产业发展联农带农。
各地也纷纷出台具体措施。以上海为例,当地通过创新金融保险服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用地政策措施等方式,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在财政支持方面,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项目纳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范围,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在用地方面,通过持续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优化存量建设用地配置等方式,缓解创业用地难题。
创业模式多样化,融合发展成趋势
在政策支持下,农业创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不仅有传统的种养业,更有与文旅、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以中山市港口镇中南村为例,90后退伍军人梁敏聪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通过“农文旅”结合模式,打造集农业体验、休闲娱乐、亲子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场。该项目占地70亩,计划分三期投入1000万至1200万元,不仅获得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也为当地“百千万工程”注入新活力。
在创业模式上,返乡创业者可以通过承包、租赁、入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开展网上创业也成为重要途径。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农业创业前景广阔,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专业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周期短,形式单一;创业园区配套服务不够完善;部分地区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创业者面临资金短缺等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专家建议:
- 加强新农人创业园建设,完善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配套服务
- 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及培训机构作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鼓励新农人联合发展,推动团队式发展
- 注重文化赋能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
未来展望:创业带动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创业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统计,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农民工外出务工总量达1.7亿人。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对首次创业且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
可以预见,在政策持续支持和创业者不断创新的双重驱动下,农业创业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为农村发展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