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少竟然会让人更焦虑?
喝水少竟然会让人更焦虑?
最新研究表明,每天喝不到2杯水的人比喝5杯以上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沮丧。身体缺水会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情绪波动,甚至引发抑郁症和焦虑症。专家提醒,虽然多喝水不能完全治愈心理疾病,但它确实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如果你最近总是感觉心情不好,不妨试试多喝点水,看看有没有神奇的效果!
缺水如何影响大脑和情绪?
我们的大脑大约70%-80%是水,因此水的占比至少应保持在70%,大脑运行才能达到最佳状态。研究表明,即便体内水分只下降1%,也会大大降低我们的认知能力,扰乱记忆力、情绪、脑力和注意力。如果因为脱水而减掉了2%的体重,虽然这种程度仍然被界定为轻度脱水,但大脑运转会因此放慢,变得迟钝。你的反应速度也变得迟缓,出现短期记忆障碍、精神疲惫、精神错乱、焦虑和情绪障碍。
更令人担忧的是,脱水还会导致大脑灰质萎缩。水分摄入不足也会将认知能力消耗殆尽,这就使得大脑在信息量并未增加的情况下,不得不花更大力气来处理信息。补水及时充分的人记忆力、运动能力、脑力、警觉性和注意力都有提高,因此在认知测试中表现更好。
为什么缺水会导致焦虑?
人体会认为脱水是会影响到生存的一种威胁,进而导致焦虑。缺水会干扰能够调节情绪的血清素生产,同时可能导致被称为“压力激素”的皮质醇增加,皮质醇与多种精神障碍有关。平时大量饮水者脱水时会更紧张,而增加饮水能提升快乐感。饮用水少者更易抑郁焦虑。
你真的喝够水了吗?
根据《中国公众健康饮水蓝皮书》数据,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仅有6.7%的成人每天喝水量完全达到推荐量,约25%的成人饮水量能接近推荐量,其余将近7成被调查对象的饮水量都不达标。大学生群体的喝水量也堪忧,2021年一项调查发现,武汉大学生中有约80%的人每天喝水量低于1.5升。
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1.5-1.7升水,但生活中却有许多朋友都做不到。即便没有大量出汗,我们每天通过呼吸、排泄、皮肤蒸发就能排出1.52升水分。因此,我们每天需要补充2.5升左右的水,除去通过饮食摄入的水分,大约需要喝1.5升1.7升水才能确保各项生理功能正常运转。
如何培养良好的饮水习惯?
定时饮水:工作学习时,每隔一小时喝一杯水,保持大脑清醒。午后适量饮水,防止下午疲劳感,保障工作效率。
使用饮水提醒工具:可以设定饮水APP或使用智能水杯,帮助管理每日饮水量。这些工具不仅能设定每天需要喝水的目标,还能提供个性化的喝水建议。
观察尿液颜色:尿液的颜色多种多样,每种颜色都能透露出与饮水量和整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众多信息。如果小便呈浅黄色甚至接近透明,那么你的水分摄入量最理想。如果颜色比浅蜜糖色深些,则有些轻度脱水,应该尽快补水。千万不要等到尿液变成琥珀色甚至橙色才想办法,因为此时已经处于中度至重度脱水状态。
多样化补水:除了直接喝水,还可以通过饮用椰子水、茶等饮品来补充水分。椰子水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C,有助于降低血糖、血压以及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茶则能减少认知衰退概率,绿茶还能减轻焦虑,增强记忆力,磨炼注意力,整体改善大脑功能和连通性。
避免错误认知:不要迷信“碱性水能调节身体酸碱度”等谣言,正常健康人体有自己的酸碱平衡调节系统。起床后直接饮用温开水即可,无需添加蜂蜜或盐。
注意特殊人群需求:在炎热气候下、经常锻炼、高海拔地区的人需要更多的水分。孕妇、儿童和老年人的补水需求也各有不同。
适量饮水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改善情绪:有研究发现,缺水可能会让受试者更疲劳、缺乏活力、注意力下降并觉得任务难度增加。也有研究发现饮水量受限制时人们的幸福感会下降。
提高认知能力:水分充足有助于情绪稳定,预防焦虑和抑郁。平时大量饮水者脱水时会更紧张,而增加饮水能提升快乐感。饮用水少者更易抑郁焦虑。
增强免疫力:多喝水不仅能帮助我们排出病菌和毒素,还能确保体内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这其中就包括免疫物质的合成。此外,多喝水提高了鼻腔、口腔黏膜湿润度,能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
预防多种疾病:多喝水能降低血液内尿酸浓度,预防尿酸结晶在关节、肾脏等区域沉积形成结石,还可以通过频繁排尿促进尿酸排出,改善痛风和高尿酸症状。喝够水,尤其是睡前适当喝水,能弥补睡眠期间因呼吸、皮肤蒸发流失的水分。这样就能帮助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预防夜间心梗、心绞痛、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总之,了解自身原因并采取适当措施,可以帮助你改善饮水习惯,从而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持好的精神状态,提高专注力,与我们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情绪的改善与专注一的提高可以很好的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喝水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