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低体温症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冬季低体温症的预防与应对指南
2024年12月的一个寒冷夜晚,65岁的李阿姨在小区散步时突然感到头晕、乏力,随后意识模糊,被邻居发现时已经倒在地上。送医后,医生诊断为低体温症,体温仅为34.5℃。经过紧急救治,李阿姨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随着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下降,低体温症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低体温症,医学上称为失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通常指直肠温度)降至35℃以下的一种危险状况。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之间。当体温降至35℃以下时,心脏和神经系统功能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心脏停搏和死亡。
低体温症的初期症状包括寒颤、牙齿打战,随后可能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反应迟钝,甚至失去意识。如果发现不及时,低体温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冻伤、组织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冬季低体温症是如何发生的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环境因素: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尤其是在湿冷的天气条件下,人体热量散失加快。
- 着装不当:穿着不足以抵御寒冷,或衣物被雨水、汗水浸湿,都会加速体温下降。
- 体力消耗:过度劳累或饥饿状态下,身体产生热量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低体温。
- 特殊人群:老年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以及饮酒后的人更容易发生低体温症。
为了预防低体温症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日常生活中的保暖技巧
合理穿衣:遵循“三层穿衣法”——内层选择吸汗透气的材质,中层用于保暖,外层防风防水。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保持干燥:湿衣服会加速热量流失,因此要及时更换湿衣服。在户外活动时,选择快干材质的内衣和防水外套。
注意头部和四肢保暖:人体热量大量从头部散失,因此出门要戴帽子。同时,手套和厚袜子也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糖分的食物,如红枣、枸杞、山药等,补充气血。饮用姜茶或辣椒油调味,促进血液循环。
适度运动:通过锻炼提高新陈代谢,增强体质。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后及时保暖。
户外活动时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时间:避免在极端寒冷或大风天气进行户外活动。如果必须外出,尽量选择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段。
携带应急物品:随身携带保温毯、热水袋、高能量食品和更换的干衣物。
避免单独行动:与他人一起出行,可以相互照应,及时发现低体温症状。
定期休息:长时间户外活动时,要定时休息,补充能量,保持体温。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照
老年人
- 居住环境:确保室内温度适宜,一般在20-22℃为宜。使用暖气时要注意通风,避免空气过于干燥。
- 定期检查: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下降,家人要定期检查老人的体温和身体状况。
- 适度活动:鼓励老年人进行适度的室内活动,如太极拳、散步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儿童
- 适当增减衣物:儿童活动量大,容易出汗,要根据活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过热或受凉。
- 安全玩耍:在户外玩耍时,要定时带孩子回室内取暖,避免长时间在寒冷环境中停留。
- 健康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增强体质。
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低体温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将患者移至温暖的地方,脱掉湿衣服,用干毛巾或毯子包裹身体。
- 给患者喝温热的饮料(不含酒精和咖啡因),补充能量。
- 使用热水袋或暖宝宝等物品对患者颈部、胸部和腹股沟进行干热敷。
- 如果症状严重,如意识模糊、呼吸微弱,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低体温症虽然危险,但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生的风险。在这个寒冷的冬季,让我们多一份警惕,多一份关爱,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温暖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