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吴敬梓笔下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吴敬梓笔下的讽刺艺术:《儒林外史》

引用
12
来源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8%85%E6%9C%9D
2.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4%92%E6%9E%97%E5%A4%96%E5%8F%B2
3.
https://m.qidian.com/ask/qskfonjyckg
4.
https://m.qidian.com/ask/qskurycamqb
5.
https://www.qidian.com/ask/tycgtqbrhlwlw
6.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s/%E4%BA%94%E5%8D%81%E5%B9%B4%E4%BE%86%E4%B8%AD%E5%9C%8B%E4%B9%8B%E6%96%87%E5%AD%B8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
8.
https://wx.httpcn.com/info/html/2024117/ILTBTBPWUYCQ.shtml
9.
https://m.liuchengtu.com/tutorial/rlwsswdt.html
10.
http://book.newdu.com/m/view.php?aid=47352
11.
http://www.shouchaobaomuban.com/yuwenjiaoan/wuxiayuwen/1403/.html
12.
https://www.alqsh.com/news/view/131519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经典讽刺小说,通过描绘一群士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以及社会的种种弊端。吴敬梓巧妙运用夸张、对比、反语等多种写作手法,使读者在发笑的同时深刻反思社会现实。

01

创作背景与动机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故自称“文木老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但科举之路并不顺利,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能中举。他的家庭也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转变,这使他有机会深入观察和体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为创作《儒林外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儒林外史》创作于乾隆年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40万字,涉及近二百个人物,假托明朝,实写清朝,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02

讽刺手法的运用

夸张手法

吴敬梓善于运用夸张手法来突出人物的荒诞行为,达到讽刺的效果。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多年屡试不第,生活困顿,周围人对他冷嘲热讽。当他终于中举时,却因喜极而疯,满街疯跑,甚至滚进泥塘。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个人心理的极端影响,也揭示了社会对功名富贵的盲目追捧与冷漠无情。

另一个夸张的例子是严监生临终时因两根灯草未熄而不肯咽气。这个细节生动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讽刺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贪婪与虚伪。

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在《儒林外史》中也被广泛运用,通过展示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态度变化,揭示其虚伪和势利。最典型的例子是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中举前,范进被周围人视为无用的书呆子,岳父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羞辱,称他为“现世宝”、“穷鬼”。然而,当他中举后,情况立刻发生逆转,胡屠户态度大变,称他为“贤婿老爷”,甚至夸他是“天上的星宿”。

这种前后态度的巨大反差,生动揭示了社会的势利和人性的虚伪。

反语手法

吴敬梓还善于运用反语来讽刺人物的言行不一。例如,书中描写了一些所谓的“名士”,他们表面上标榜风雅,实则虚伪不堪。如娄三、娄四公子,他们自诩为风雅之人,却在宴会上大谈八股文,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雅”,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古董字画,实则对艺术一窍不通。这种言行不一的描写,深刻讽刺了当时社会上那些假名士的虚伪。

03

讽刺效果与现实意义

通过这些讽刺手法,吴敬梓成功地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社会的种种问题。他不仅讽刺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士人,也批判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儒林外史》中,我们看到了科举制度如何扭曲了知识分子的人生,看到了社会的势利与虚伪,也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吝啬。

然而,吴敬梓并非完全否定科举制度,也并非一味地悲观。在小说中,他也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庄绍光等,他们淡泊名利、坚守道德底线,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对比更突出了现实中大多数士人为功名所累、丧失自我的悲哀。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人性的教科书。它警示我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不应忘记初心,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在当今社会,这部作品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警惕功利主义的侵蚀,坚守道德底线,追求真正的学问和人生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