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南互通通车,“五周岁”的龙港市再添发展新羽翼
龙港南互通通车,“五周岁”的龙港市再添发展新羽翼
9月22日,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新增龙港南互通及接线工程(下称“龙港南互通”)正式通车,比计划提早了一年时间,今年也是龙港市成立五周年之际,龙港南互通成为献给这座年轻城市的“周年礼”。该项目是龙港第二个高速互通,也是龙港南部唯一的高速互通,将为城市版图壮大和南部经济发展再添新羽翼、贡献新动能。
回望过去700多个披星戴月、艰苦奋战的日子,每个参与建设者都感慨万千。
项目前期快马加鞭,打造无障碍施工环境,建设过程安全品质为先……自项目启动以来,作为业主的温州市交发集团下属浙江温州沈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下称“沈海公司”)扛起国企担当,充分发挥在资金组织、资源整合、施工管理方面的优势,科学谋划、高效推进,以强有力的机制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动项目建设,为龙港百姓打造出一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品质示范交通工程,助力强化龙港枢纽地位,更好提升这座城市在鳌江流域的主核引领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
发展添羽翼
龙港南有了高速出口
“没想到这么快开通了,以后上高速再不用绕道龙港或钱库互通了!”家住龙港芦浦区域的赵师傅是通车首日首批前来体验新互通的司机之一,他兴奋地表示,家门口有了高速互通,今后北上温州、南下苍南都更加方便了。
从高处俯瞰,龙港南互通如同给甬台温高速复线开了一个“闸口”,一辆辆车从龙港南收费站驶下高速,沿着崭新的双向六车道连接线向228国道和地方道路分流而去。
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的试验田,为实现从“镇”到“城”的转变,龙港自2019年设市以来不断大手笔勾勒城市发展的交通格局,打响“百项交通工程大会战”,综合交通投资累计50亿元,一个个重大对外联络交通项目拉开城市发展的全新版图。
龙港南北毗邻苍南和平阳,是温州市“一主一副两极多节点”大都市区架构中鳌江流域副中心的核心,优良的地理区位亟须构建多元立体、外通内畅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随着龙港东部滨海地区的快速开发及临港产业基地和物流园区的相继建设,龙港南部之前无高速互通的现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掣肘。
“芦浦之前对外联络,须通过地方路转龙港互通或钱库互通,两者距离都在5公里以上,十分不便。”沈海公司总经理邓昭伟介绍,为促进该区域经济发展,龙港南互通项目被提上议程。该工程为甬台温高速复线预留互通,总投资7.3亿元。建设单喇叭互通1处,新建匝道长约2.39公里,新建收费站1处,并配置交通管理辅助用房,同步新建互通连接线约1.32公里。该工程是温州市唯一获批的双向六车道县级互通连接线项目。
“别看龙港南互通项目体量不大,它对龙港的意义却十分重大。”邓昭伟介绍,该项目通车后将解决龙港南部区域交通流和沿海高速的快速转换问题,新建连接线将时代大道、228国道、互通及临港产业园多条道路相接,给舥艚作业区、临港产业基地及物流园区增加了一条便捷、安全、快速的集疏运通道,对拉大新城产业集聚区框架和带动龙港南部区块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早完工
一场高效的“交通战役”
8月2日,龙港南互通项目通过交工验收,比原计划提早了整整一年。“干了这么多工程,龙港南互通是我经历的最顺畅的项目。”中冶交通建设集团龙港南互通项目生产经理王铁瑞直言。
这背后,离不开超前的科学谋划,尤其是前期土地报批以及政策处理的顺利高效。可以说,龙港南互通打的是一场“准备充分的战役”。
“龙港南互通是甬台温高速复线预留互通,在复线通车前我们便提前进行了科学谋划,项目招标开工后很快便开始了无障碍施工。”沈海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18年8月22日,项目建议书便获得省发改委批复。项目工可和初步设计分别于2021年1月、5月获批。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土地报批的速度——从2022年4月上报省自然资源厅到2022年6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仅耗时两个多月。整个前期工作中,温州交发集团坚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制定出详细的工作方案,倒排时序、挂图作战,创造了项目前期报批超前速度。
与项目前期同步的,是地方政策处理的早启动、快推进。该项目涉及总用地13.6194公顷,耕地12.2015公顷,拆迁房屋111间,面积10011平方米。早在2020年底,龙港便召开了征迁动员大会,相关部门与村镇干部全力攻坚,走村入户推进政策处理。几乎与土地批复同时,项目实现了全线交地,至2022年11月房屋拆迁全部完成。
自动工以来,沈海公司坚持以进度管理为核心,以工程推进为着力点,科学编制施工计划,实施“挂图作战”,形成强有力的项目推进机制。为保证工期,项目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精干人员到机械设备一应齐备,从生产要素上对工期进行宏观控制,并制定周密详细的施工计划,动态跟踪管理,从而提前一年完成施工任务。
施工总承包也是该项目一大特色。项目涉及的路基、路面、桥梁、房建、机电及交安工程由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中标。“在整个项目施工中,路基路面一拨人马干完,机电交安等工程另一拨人马迅速接上,各环节施工无缝衔接,24小时不间断、总投入1000多人次同时施工,极大提高了效率。”王铁瑞表示。
克服软土基
给路基装上了“硬骨头”
由于项目地处滨海围垦区,建设者首要面临的是软黏土地基处理这道“国际级”难题。
据了解,温州有着全世界最典型的软土地基,土质含水量高达70%,项目人员调侃“抓把土捏一下就会出水”。
项目所在的芦浦区域,水田河塘密布,放眼皆是茂盛的杂草芦苇荡。“记得刚开工进场清表时,茅草有两米多高,人一进去,直接被‘淹没’了。”项目管理人员毕存凯回忆,当时项目起点处有个水塘,附近茅草掩映的水土地质十分复杂,挖掘机无法直接开进,只能靠人工拿着长杆子探出一条路,“有一次不小心,我直接陷进了沼泽地里,顿时淹到了胸口。”
交通工程对路基的建设刚度和沉降控制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毫米级”工后沉降控制是保障车辆安全、平稳顺畅运行的关键。而龙港南互通施工区域水网密布、土壤含水量高,处理不当易引发后期不良沉降和结构塌陷。“软土地基好比是一块豆腐,在上面修路,必须把‘豆腐’变得比砖块还硬。”项目管理人员王飞月说。
项目团队迎难而上,综合分析软土路基地质条件,根据软土厚度、地段条件,针对性采用“水泥搅拌桩+素砼桩+泡沫砼填筑+预应力管桩”等进行科学处理,成功解决该项目软土路基处理难题。“正常路段水泥搅拌桩只需打30米,而芦浦区域土层较软,要打60米深。”王飞月说,项目总长不过3公里多,却累计打了82万米水泥搅拌桩,好比给软土路基换上了一副“硬骨头”,让原本松软的土壤变得坚实有力,这不仅能进一步提高路基的承载力,还能减少沉降风险。
示范性工程
品质化为靓丽风景线
让标准成为习惯,让习惯符合标准,让结果达到标准。
项目在建设之初就将标准化建设作为强化项目管理、提升建设品质的重中之重来抓,从管理、施工工艺、试验检测、安全环保等各方面推动落实,将标准化要求落实到每个分部、每个分项、每一道工序中。为健全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沈海公司实行完善的“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和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管理文件,促进“质量、进度、投资”的有机融合,使工程质量有章可循、管理有序。
原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项目牢固树立“一流材料建一流工程”理念,建立主材准入制,在招标阶段就选取产品质量信誉好、技术力量雄厚、售后服务良好的大型企业进入供应商参考目录,并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严格检测,不让一件不合格原材料进场。
隐蔽工程和重要构造物是质量监控的重点。项目按规定频率要求对所有桥梁钻孔灌注桩进行超声波无损检测,对软土地基段的填土路堤施工进行全程跟踪的沉降观测,以确保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工后沉降的控制。此外,沈海公司加强现场巡视、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质量大检查,随时检查监理和施工单位的人员、设备到位和工程施工质量情况,并联合监理办开展日常、专项和突击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建设为工程建设装上了“慧眼”。项目实施现场固定视频设备加无人机联合监控、起重机械监管、施工人员实名制等管理体系,实现施工全过程可回溯;利用智慧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并改造各项分系统,通过现场视频监控联网、智能张拉监控、混凝土拌合站数据监控等物联网系统,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在交工验收中,该工程路基、路面和桥梁工程均获得较高得分。该项目的交工,为龙港贡献了一道双脚可以触摸的交通品质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