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徐水“非遗”驴火:舌尖上的美味传奇
保定徐水“非遗”驴火:舌尖上的美味传奇
在保定,有一种美食,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凝聚着匠人的智慧,被誉为“保定第四宝”。它就是驴肉火烧,一道让无数食客慕名而来的特色小吃。
从漕河码头走来的美味传奇
相传在宋代,保定漕河码头(今徐水区)是南北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这里汇集了两大势力:以运粮为业的漕帮和以运盐为业的盐帮。两大帮会为争夺码头控制权,时常发生冲突。
一次争斗中,漕帮俘获了盐帮的数头驮货毛驴。面对这些无法安置的毛驴,漕帮决定将其宰杀炖煮,设宴庆功。他们将煮熟的驴肉夹在当地的火烧中,没想到这道即兴之作竟然大受欢迎,食客们赞不绝口。从此,驴肉火烧便在保定流传开来,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美食。
二十余道工序铸就舌尖上的精品
驴肉火烧之所以能成为保定的招牌美食,离不开其严谨的制作工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水漕河驴肉加工技艺传承人刘敏英,解密了驴肉加工的四个阶段25道工序:
首先是要“相驴得法”。通过望、摸、遛、问的方式,选择3至8岁的中年驴,这样的驴肉肌间脂肪多,肌肉结实,禁得住长时间炖煮,能够充分入味。
其次是屠宰分割。将驴肉胴体精确分割成16块,包括肋板肉、腱子肉等部位,这样既容易炖熟,又能保证大块成形。
再次是精选配料。使用20多种天然香辛料,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科学调配,确保驴肉的香味层次丰富。
最后是精心煮制。经过预煮、投料、大火攻、小火焖等多个环节,整个煮制过程长达20多个小时。出锅后的驴肉色泽温润、香味浓郁、表里如一、酥软适口。
而火烧的制作同样讲究。选用漕河北岸荆塘铺的死面,加入驴油,经过烙制和烘烤,制成外焦里嫩、圆鼓香脆的火烧,成为驴肉的最佳搭档。
从街头小吃到文化名片
近年来,徐水区政府积极推动驴肉火烧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2006年,全国首家驴文化博物馆在徐水建成,投资500多万元,占地3000平米。博物馆通过实物陈设、模型复原、典籍图片等形式,全面展示了漕河发源、驴的品种、营养价值、加工技艺和丰富的驴文化。
2013年,漕河驴肉加工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驴肉火烧不仅在保定遍地开花,更是在京、津、石家庄等地开设了多家连锁店,成为享誉华北的特色美食。
在保定市区,驴肉火烧店随处可见,有些店铺甚至以姓氏命名,如闫家驴肉火烧、刘家驴肉火烧等。这些店铺往往门庭若市,食客络绎不绝。特别是在节假日,一些热门店铺甚至需要排队半小时才能买到心仪的火烧。
驴肉火烧的吃法也很有讲究。将煮好的驴肉切成薄片或剁成碎末,夹在刚出炉的火烧中,再加上青椒、香菜等配料,淋上浓郁的驴肉汤。食用时,还可以搭配店家自制的小凉菜或小咸菜,再来一碗玉米或小米粥,堪称绝配。
在保定,驴肉火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承载着保定人的乡愁,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街边小店,还是高档餐厅,驴肉火烧都是人们聚餐时的首选。它见证了保定的历史变迁,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如今,驴肉火烧产业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企业引入现代科技,开发出阻抑亚硝致癌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培育生产龙头,淘汰小散落后作坊,实现标准化生产;注册“漕河”商标,推出真空包装驴肉,扩大连锁经营;开发出全驴宴等创新产品,让这道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机。
从漕河畔的小吃摊到如今的非遗瑰宝,驴肉火烧见证了保定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保定人的乡愁,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道看似简单的美食,背后蕴含的是匠人精神的传承,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保定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