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公祈祷到现代:清明节祭文的演变历程
从周公祈祷到现代:清明节祭文的演变历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自古以来,最令人悲伤的事莫过于阴阳两隔。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古人把无限的缅怀与哀思寄托于这个日子,还把这种痛彻心扉的悲伤化为了文字——祭文。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祭文,至今读来仍感人至深,成为中国文学与艺术领域独特的瑰宝。
最早的祭文萌芽于周公祈祷
祭文是一种具有哀悼、追念、颂扬等功能的古老实用文体,最早起源于祭祀的祝祷、祈求。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神灵崇拜时期,种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被祖先归结为一种神意,于是他们敬畏天地、祈求山河,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祭祀神灵的活动,逝去的先人作为“人神”“人鬼”,也被当作祭祀的对象。
关于祭祀的形式,从“祭”字本身就可以看出端倪。“祭”字最初的甲骨文是个会意字,左边是“肉”,右边是“又(手)”,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可能考虑到不太形象,后期的甲骨文中,在原字的下面加了一个“示”,代表祭台,就和现在的“祭”字很像了。那时肉是很珍贵的食物,人们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祭献,表达的是无限的敬意。
祭祀的最初目的是祝祷、祈求。那么通过什么让神灵知道人们祈求的内容呢?这就有了祭文。通过祭文,人们向神灵述说自己的愿望,表达虔诚的祈祷,这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情感的表达,语言中充满敬意和仪式感。那时,祭祀没有“哀”的情绪,也少有私人的情感或意愿表达,这也是早期祭祀被划为“吉礼”的原因。
学界普遍认为,我国最早的祭文萌芽于《尚书》中的《周书·金縢》。这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向三位先王祈祷的一段话:“惟尔元孙某,遭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意思是你们的长孙周武王病重,你们三个前辈要保佑,让他承担太子之责成就大业,我请求以我健康的身体和他替换。史官记录下来这段文字,将其纳入“祝册”放在柜子中,用金属制的带子绑好封存。这个周公祈祷的记载,事关人的生死,又有兄弟情深,被视为祭文的萌芽之作。
之后,周朝以“礼”治国,特别重视厚葬,并用隆重的祭奠仪式表彰逝者功绩。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左传》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视同为与战争一样事关国家存亡的大事,可见当时对祭祀的重视。
当时的《论语·为政》中有言:“事死如事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那时,祭礼和丧礼是分开的,葬前行丧礼,“哀”是丧礼中主要的情感,葬后行祭礼,“敬”是祭礼中主要的情感。基于此,作为祭文的最早形式“诔”(音lěi)中多为敬语就不奇怪了。
“诔”被认为是我国祭文最早的文体,起源于西周的赐谥(音shì,意为对逝者有褒义的称号)制度。《周礼》郑玄注:“诔者,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谥。”
我国现存最早的诔辞为《左传》中的《孔子诔》。这是孔子去世时,以鲁哀公的名义所作的一篇文章:“旻天不吊,不慭(音yìn,意为愿意)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鲁哀公说,上天不善,不肯留下这位国老,让他捍卫我居于君位,使我孤零零地忧愁成疾。悲伤呀!仲尼先生,我失去了律己的榜样。全文短短数语,朴实无华,有恭敬、有哀伤,但恭敬大于哀伤。古人认为,哀为一种激烈的情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而敬为一种绵延的情感,经久不衰。
当时的诔辞主要在王公贵族间应用,因为诔辞是需要宣读的,“呜呼哀哉”等呼号语在后世的祭文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祭文格式化的一种体现。除了诔辞,春秋时期,《诗经》中有《邺风·凯风》《唐风·葛生》《秦风·黄鸟》等哀诗;战国以后,《楚辞》中有屈原的《九歌》、宋玉的《招魂》等祭歌,均被认为是祭文的另一种形式,传颂千年。
曹操写下首篇大众化“祭文”
两汉以后,诔辞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丧祭写作文体。西汉辞赋家扬雄所写的《元后诔》,东汉时期杜笃所写的《大司马吴公诔》、傅毅所写的《明帝诔》等均为当时的诔辞精品。
因为时人对文章非常讲究,即使是诔辞,词藻也非常华丽,这就为祭文赋予了文学的色彩。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总结的,诔辞大都选录逝者生前的嘉行美德,写法如纪传体而用颂的文辞,篇首称颂逝者的品行,结尾表达哀思。文章叙述逝者的品行要鲜活,可让生者依稀目睹其风貌;抒写生者的悲痛要动人,能使闻者深为哀伤。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多诔辞前面为自由叙述的散体,后面为讲究的四言韵体,开辟了两千多年来祭文散韵结合的格式。
除了诔辞,当时还出现了散体祭文,以及哀辞、吊文等丧祭类文体。曹操的《祀故太尉桥玄文》因为有了“祀(祭)……文”的字样,以及自由的写法,带有私人感情的基调,被后世学者认定为最早的大众化“祭文”。该文是建安七年曹操大败袁绍后志得意满之际,途经故乡谯县悼念桥玄时所写的祭文。曹操年轻时,性格乖张,为一般士大夫所不齿,只有名士桥玄对他赞赏有加,并在临终前将妻女托付给他,此举让曹操名声大振。桥玄对曹操有很大的知遇之恩。此番经过故乡,物是人非,曹操心有所感,写下这篇专门悼祭桥玄的祭文。这种写法成为后代祭文纷纷效仿的形式,特别是文尾的“尚飨”二字,意为“请您享受美食吧”,和“呜呼哀哉”一样,几乎成为祭文的代名词。
哀辞、吊文这两种“祭文”的不同点是,早期哀辞“率以施于童弱夭折、不以寿终者”,比如曹植为其长女金瓠(音hù)所作的《金瓠哀辞》。金瓠出生仅190天即夭折,曹植将其因归咎于自己,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罪过的惩罚,同时也感叹生死之事难以预料。短短数字,字字凝重,哀情入纸。
吊文则内容广泛,为古代泛化的丧祭文体。如西汉时期贾谊的《吊屈原文》,借悲悼屈原以抒发自己受贬、遭冷落的愤慨之情;东汉时期杜笃的《吊比干文》也有自比之意,其中“敬申吊于比干,寄长怀于尺牍”两个偶句,成为挽联的最早形式。
从这些数不胜数的名篇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由于思想解放,文学观念加强,祭文除为王公贵族歌功颂德之外,出现更多悼念骨肉、悲感身世的至情文字。这些文字大大增强了祭文的文学气息,让它摆脱了单纯的实用形式,成为独特的中国文学瑰宝。
这个时期还有一篇广为后人所推崇的名篇,即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自祭文》。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在逝世前三个月,有感于身体不适,写下这篇自祭文。他自述人生经历,感怀人生境遇,让后人在他“乐天委分”的淡然一笑中,领略到了“我心常闲”的豁达和通透,体会到了自由不羁的人生价值,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慰藉。
唐宋频出千古名篇
唐宋时期,因为谥法简化,原有的诔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诔辞的内容只有哀悼的功能,不再与谥号相关,也没有贵贱长幼之分。诔辞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四言,而逐步向长短句过渡,且名称逐渐泛化,如唐代韩愈的《悼欧阳詹》、柳宗元的《悼吕温》,既被认为是“诔辞”,也被认为是“哀辞”,二者基本合流。
到了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祭文的写作更加注重情感的真挚和语言的平实。宋代的文人如王安石、苏轼等都留下了大量优秀的祭文作品。特别是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词的形式悼念亡妻,深情款款,感人至深,成为祭文中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祭文的写作更加普及,不仅文人士大夫,普通百姓也开始撰写祭文。祭文的内容也更加丰富,不仅有对逝者的哀悼,还有对家族历史的回顾,对子孙的教诲等。这一时期的祭文,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
现代祭文的演变
进入现代社会,祭文的形式和内容都在发生着变化。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祭文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多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另一方面,祭文的内容也更加个性化。人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和语言,而是更加注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现代祭文在保留传统格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语言也更加通俗易懂。同时,现代祭文还融入了更多的时代元素,如环保理念、人文关怀等,使其更具时代特色。
尽管形式和内容在变化,但祭文所承载的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始终未变。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对生者的慰藉,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是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祭文作为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展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更是对生者的慰藉,是对家族历史的传承,是对文化传统的延续。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祭文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不要忘记那些曾经为我们的生活付出过的人。让我们通过祭文,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传递对亲人的思念,延续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