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封神,到底是截教胜利,还是阐教胜利呢?
一场封神,到底是截教胜利,还是阐教胜利呢?
《封神演义》中的封神大战,是阐教与截教两大教派之间的较量。这场大战的起源有三个原因:神仙犯戒、昊天命仙首十二称臣、殷商当灭周室当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三教(阐教、截教、人教)首脑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共同商议,制定了封神榜。
三教共议封神榜
三教首脑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共同商议,将天庭的职能划分得非常清楚,共编成三百六十五位正神,分为八部:上四部雷、火、瘟、斗,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岳、布雨兴云、善恶之神。
在商议过程中,截教弟子上榜甚多。这是因为截教教主通天教主有教无类,收徒不论根行,只要求弟子有向道之心。因此,截教门下弟子众多,一度达到万仙来朝的盛况。然而,这些弟子中根深者却不多。
截教的安排
三圣共议封神榜时,截教弟子上榜甚多,通天教主对此表示同意。碧游宫门口还写有一副对联:“紧闭洞门,静颂黄庭三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这种安排,于通天教主,于截教,已经是成仙之外最好的安排。表面上看,就相当于鼓励弟子去死,虽然可能有些不近人情,甚至还有些残酷,但除此之外,这些个没有根行,没有福运的山精野怪,他们还能有什么结局呢?
不上榜,要么再入轮回,要么灰飞烟灭,即便再入轮回,还有个胎中之谜,轮回后,还能有再度拜入截教门下,亦或再遇仙缘福气吗?
正因为上述原因,所以三圣共议封神榜时,截教弟子上榜甚多,通天没有反对,共议之后甚至还有些鼓励,不然,也不会对广成子说出但凡有下山者,任凭姜子牙以打神鞭鞭打。
阐教的应对
阐教方面,元始天尊择徒甚严,门下也就只有那么三瓜两枣,其中能称之为主力的,也就大名鼎鼎的十二上仙。为了防止这些弟子上榜,元始真可谓煞费苦心,一则早早闭宫止讲,命众弟子赶紧下山收徒弟应劫,二则时刻关心徒子徒孙们的生死大事。
元始天尊为了弟子,他与通天参商,甚至都说出尽诛此类,打算彻底覆灭截教的狠话,反正封神榜就那些名额,你多上一个,我就少上一个。
结果,元始之阐教的主流果然大部没有上榜,大部平安度过封神大劫,那么从此之后,阐教就特别兴旺了吗?
封神之后,元始弟子当中,有燃灯、文殊、普贤、慈航、惧留孙这五位投奔西方,二代战力损失一半,三代当中,李靖、金吒、木吒与西方牵扯不清,韦护干脆成了西方护法。
而且,与燃灯等人一样,是彻彻底底的没有残留半点香火情的投奔,事实上,封神时,西方挖阐教墙角就是有踪迹可查的。
万仙阵,文殊广法天尊破太极阵,准提就冲文殊广法天尊顶上一指,指的他泥丸复开,三光迸出。
这是什么意思?
当年三霄将文殊广法天尊等十二上仙拿入九曲黄河大阵,可是将他们削了三花,闭了天门,将一身仙体化成凡夫,直到一千五百年后方可返本还源。
对这件事,元始是不闻不问的,最多传了一招金光纵地法,其余一切顺其自然,而准提呢,初次见面,就大耗功力,将文殊广法天尊返本还源,他这是为了什么?
能为众仙省去一千五百年的功夫,众仙难道没人动心吗?
对元始来说,他这也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此,就难免有弟子心向西方,乃至于最终阐教终于损失一半,元气大伤。
截教与阐教的结局
截教表面上看,弟子大部上榜,但事实上,他们总共分了三个部分。
一则大部上榜,当然,这里的大部,指的是封神榜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当中的大部;二则有数千余众去了西方;三另有一部分残余,封神之后散居各地,继续传播截教教义。
所以,说截教全军覆没是不严谨的,他们还有很多教众存活,截教教统依旧源远流长,这三部分当中,上榜封神的,属于通天求仁得仁,去往西方的,并没有生死道消,而是相当于肉身成圣,得到了比神更高的道果,这部分弟子,因为去西方并非自愿,所以,多少对截教还保留一份愧疚,保留一份香火之情,关键时刻,这就是截教的外援。另外一部分,自然是截教的铁杆,他们是最忠心的截教门人。
从这三方面看,截教不但没有覆灭,好像还有扩大的可能,反观阐教呢?
燃灯等可是自愿投奔西方的,既然自愿,那就必然跟原来的阐教划割清楚,也就是说一旦离开阐教,他们就跟阐教没半点关系。
这就是阐教封神之后的结局,那么,还能说阐教胜利了吗?
跟截教比,他真是输的不能再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