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专权下的汉惠帝刘盈:傀儡还是仁弱君主?
吕后专权下的汉惠帝刘盈:傀儡还是仁弱君主?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王朝。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到65周年的时候,是公元前137年,但是我们说历史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的,所以严格来讲65年应该是公元前138到公元前137年。这个时候,是汉武帝执政第四年到第五年,当时的国家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呢?可以用一句这些年我们经常引用的,狄更斯的那句话:是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最坏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大体捋一捋西汉65年的发展历程,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征,就是不断地“拨乱反正”,堪称“拨乱反正的那些年”,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乱。首先是吕后专权。汉高祖死后,政权渐渐被皇后吕太后掌握,继位的太子汉惠帝刘盈可以说是个好人,但是好人性格往往会柔弱,与世无争啊,重感情啊,这些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优点,但对于皇帝来说,都是弱点。比方说吕后看汉惠帝的弟弟不顺眼,他弟弟叫刘如意,是戚夫人生的,和汉惠帝同父异母。据说当年刘邦就特别喜欢,差点立为太子。按说这是汉惠帝当皇帝的不稳定因素,要搁李世民早弄死了,但是汉惠帝一点不在乎,吕后多次要加害,汉惠帝处处保护,怕弟弟被害死,最终还是被吕后害死了。另外,刘如意的母亲,也就是戚夫人被吕后做成了人彘,汉惠帝看了,就受了刺激,抑郁了。说到人彘,我觉得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残酷的一种刑罚了,断四肢,割鼻子,喉咙也熏哑,这样的酷刑竟然是人发明的?我觉得真的很可怕。而且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两次人彘时事件,使用者一次是吕后,一次是武则天,还都是女人,对象也都是女人,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而且用这么残酷的方法去为难?
汉惠帝还有一件事,也能看出他是好人。吕后为了亲上加亲,给汉惠帝找了个皇后,谁呢,鲁元公主的女儿,鲁元公主是吕后的女儿,汉惠帝是吕后的儿子,俩人一个爹一个妈,鲁元公主的女儿就是汉惠帝的亲外甥女,当时才十岁。这个婚我们说有悖伦理,据野史记载,皇后到去世,汉惠帝也没有碰皇后一手指头。吕后也挺毒,让皇后对外说怀孕了,然后把宫中一个美人生的儿子占为己有,立为太子,把生母杀死了。汉惠帝也很快就郁闷死了。所以我们说,汉惠帝确实不适合干皇帝,不适合干哪一行你就越干越抑郁,影响寿命。所以大家一定要干最适合自己干的那一行。
汉惠帝之后,吕后连立两任傀儡皇帝,都是小朋友,上朝都跟幼儿园过家家似的,并且渐渐削弱刘家,掌权八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外戚专权。其实吕后在治国方针上还是不错的,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没盲目跨越,国民经济在复苏。但是女人还是有女人的弱点,应该说比男人更重亲情,这一点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对执政者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了,当领导光用自己娘家人,安排了一堆姓吕的掌权,吕后一死,这姓刘的就缓过神来了,当权的全是你们娘家人,婆家人没地位啊,反过来,婆家人就把娘家人给搞定了。姓刘的重新当家了。但是,光姓刘的也闹腾。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全是姓刘的闹的,非刘姓不可封王嘛,当初就是为了稳定才这么搞,但是光姓刘也不一定就能团结,好在动乱时间不长,为期不到一年就被平定了。
这是内乱,再说外忧。西汉的主要外部威胁来自匈奴,匈奴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现在已经消失了。据考证是当年夏朝的移民,跟西北一些游牧民族混居形成的。汉朝正是匈奴的上升期,最强盛的时候,天之骄子冒顿单于都是这时候的,刘邦当年就让匈奴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差点白白蹬了腿。有了这经验,从刘邦开始,前面几任皇帝对匈奴也制定了基本方针,就是不硬拼,搞和亲,经常找一姑娘,当公主送过去,都是临走前认皇帝个爹,就算公主了,朕派你吃羊肉串去吧,千里迢迢跑过去,语言上都没法沟通,晚上陪人睡觉,白天陪人撸串,大部分都很悲惨,不过边境基本上也算安宁。牺牲个人,幸福国家。
也就是说,西汉的前几十年,也是处在不断的摸索和调整之中,是在“拨乱”与“反正”的不断进行中,西汉一步一步从站稳脚跟慢慢走向强大,这些事件的背后,是一个国家迈向成熟与发展不可避免的阵痛。
问题来了,为什么西汉走到65年的时候,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呢?
先说最好的时代。
历史上说那个时代天下富庶、经济发展又好又快。有一个很高大上的成语,叫“贯朽粟腐”。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上的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太富有了,国库里面钱串子都断了,花不了,粮食都坏了,吃不完。后来历代一说盛世全这么形容,我觉得其实也挺没劲的,钱串子老断,也不吸取教训换根结实点的,粮食老坏,提前干嘛去了,酿酒不也挺好的。
汉武帝上台的时候,经济上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情况。很有钱,傻有钱。既是汉朝最有钱的时候。也是到当时为止的历史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最有钱的时候。
这些钱哪来的?休息休来的。之前的文景之治就是休养生息,简单说就是“不折腾”。黄老之术。其实不管什么年代,只要不折腾,经济都能发展特别好,政府管得越少,市场的活力就越强。
所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但最好的年代往往就是最坏的年代。狄更斯这句话完全可以这么理解。因为,对于刚刚即位的汉武帝来说,形势并没有那么乐观。
汉武帝刘彻是公元前141年的冬天即位的,翻开《汉书》和《史记》来看,此时的记载很明显还主要是总结汉景帝的成就;到公元前138年,也就是西汉65年头上,第一件大事记录是什么?“春,河水决,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黄河发大水,人民闹饥荒,所以我们说古代国家经济是很脆弱的,刚刚还粮食老坏钱串子老断,说没吃的就没吃的了,钱串子断成了肠子断了。
第二件大事,闽越击东瓯。闽越是福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东瓯在现在浙江温州一带,本来都是汉朝的附庸,互相有些摩擦很正常。但这一年,闽越要打东瓯,原因没那么简单,跟当年“七国之乱”的领头人物之一吴王刘濞的儿子刘驹有关。刘驹兵败之后,逃到了闽越地区,因为东瓯在平定叛乱到时候出了力,刘驹认为父亲的死与东瓯有莫大关系,就极力挑拨闽越攻打东瓯,东瓯就向朝廷求救。本来这种附属国之间相互攻击是很正常的,而且因为离首都那么远,它们有时也会反反复复,一会听话一会不听话,不那么忠心,根本不用救助。但如果不救,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叛党欲孽在其中作梗,此前“七国之乱”的叛乱有可能从此死灰复燃,最终难以收拾;二是有能力救而不救,会让以东瓯为代表的附属国寒心,让王朝离心离德,于天下不利。所以,汉武帝听从大臣庄助的建议,决定发兵救援东瓯。这件事情看起来不大,但对汉武帝来说很有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说汉武帝通过这件事掌握了兵权。当时汉武帝虽然接了班,但是兵权并没有掌握在手中,而是被他的母亲把持,关键问题要他妈说了算,所以他处处受限。正好,有了这件事。
为啥说他妈说了算呢?古代皇帝调兵,需要用虎符,就是一枚虎形的印章,分为两半,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