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湖北年味,每一味都藏着记忆与乡愁
非遗里的湖北年味,每一味都藏着记忆与乡愁
春节将至,年味渐浓。在湖北这片土地上,每一道传统美食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和乡愁。从武汉黄焖圆子到荆州鱼糕,从松滋扣肉到阳新太子豆腐,这些非遗美食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湖北人对家的思念和对传统的传承。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舌尖上的非遗,感受湖北地道的年味。
每到过年的时候,最让人沉浸其中的莫过于年味。贴春联、团年饭、放炮竹、舞龙舞狮……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味记忆。
相聚时刻,在吃这件事情上,中国人比谁都认真,何况春节的美食,除了味道外,更带着家的温馨、家的故事、家的记忆。在我们湖北,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吃。
大鱼大肉不再是过年的主角,而那些具有年味的非遗传统美食,却是年夜饭桌上不可替代的美味。就算是地道的湖北人,恐怕也吃不全所有楚菜,到底湖北有味道的年味楚菜有哪些呢?让我们去看一看吧!
武汉黄焖圆子
早在清道光年间,民间已有黄焖圆子的传说,在武汉,更是有着“无圆不成席”的传统习俗,其制作技艺历经百年,流传至今,圆子,已然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团圆菜。
2017年,武汉黄焖圆子制作技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道菜,就可将中华烹饪文化中的炸、烩、焖技法展现的淋漓尽致,从选料到焖制,不仅讲究色香味形俱全,更是注重食材新鲜和配料丰富。
荆州鱼糕
荆州鱼糕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荆州地方特色美食。
荆州自古盛产鱼,鱼糕作为荆州的八大名肴其历史源远流长,现代鱼糕越做越为精美,人们用鱼和肥膘肉做糕,再用猪肉、山药等制成肉丸。肉丸垫底,鱼糕放在上面,最后以肚片、腰片烹炒盖帽,多菜共碗,俗称花糕、杂烩丸子,是荆州一带的红白喜事宴席上的头道菜。荆州鱼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食习惯而积淀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松滋扣肉
俗话说,无菜不蒸、无蒸不宴,三蒸九扣十大碗,不上格子不成席。扣肉有着“一家蒸扣,四邻皆香”的美誉,是荆州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蒸菜。松滋扣肉色泽鲜艳,质地柔嫩,味道香醇,肥而不腻。几分馋意的滋润,再撒点色香味的灵魂,色泽红亮,酱香浓郁,香气四溢,润人心田,对于一个地道的松滋人来说,这大约就是家乡的味道了。
阳新太子豆腐
太子豆腐是产于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太子镇的著名传统小吃,在黄石地区家喻户晓,故名。太子豆腐有100多个品种。有史料可查,太子豆腐制作传统有1700多年的历史。凡来阳新的客人如果未吃到太子豆腐,便认为是一憾事。太子豆腐鲜嫩可口,风味独特,素有"荆楚一绝"之美誉,古时为宫廷贡品。在太子,千年古镇,豆腐飘香,浓郁的豆香味飘着乡愁。
天门蒸菜
天门蒸菜,是楚菜名肴。其菜品之丰,技法之多,味型之广,在全国独树一帜。蒸菜已经成为天门的一道“金字招牌”。它不仅走向五湖四海,也吸纳了其他菜系中一些足以相容的特点,蒸法也由最初的清蒸、粉蒸等等发展成如今令人叫绝的“蒸菜九技”,即粉蒸、清蒸、炮蒸、扣蒸、包蒸、酿蒸、花样造型蒸、封蒸、干蒸等九种技法。“无菜不蒸、无蒸不宴,三蒸九扣十大碗,不是蒸笼不请客”成为天门蒸菜文化的真实写照。
通山包坨
大山里的红薯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也将“通山包坨”这样的民间美食延续下来。包坨对通山人而言,是一道极喜庆的食物,寓意着团团圆圆、吉祥如意。和北方人包饺子一样,一到过年,通山人就会围坐在一起,包包坨、煮包坨、吃包坨。而现在,包坨几乎成了通山人天天都会吃到的美食。
云梦鱼面
梦鱼面是一道源自于湖北省云梦县的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虽然被称为面,但实际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条,是以鲜鱼为原材料配上面粉、包谷豆粉等材料制成,使用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个营养丰富的传统特色面食品尝起来也是味道鲜美。
孝感炸底子
在孝感过春节,那挂在房前屋后油亮亮的炸底子,就是拉开年味序幕的美妙交响曲,方形贴了一层油豆皮的底子,是炸豆腐最主要的成品。炸好后用线穿起来挂在通风阴凉处,每次食用就取下一串风干的炸豆腐,放进汤里煮开重新变得软和。无论荤素,都能完美融合。
襄阳蒸笼格子
襄阳宜城有一道名菜——蒸笼格子,是春节期间才能品尝到的美味。春节前夕杀年猪得到的猪肉难以保存,人们便招呼亲友,来品尝这样一道丰盛的“杀猪菜”。有这样一道“杀猪菜”,以“柴禾炤”独特的烧制方式配上大蒸笼。打开蒸笼,蒸汽升腾,满屋生香,象征着未来的生活蒸蒸日上、甜甜蜜蜜。
江夏腊味
江夏每逢春节前夕,吃腊味、做腊味是最有年味的仪式。“腊味”自然是腊月里腌制的美味,肉在腌制晾晒后,特有的香味就会散发出来。吃腊肉的最佳时间是农历正月至端午节之前,在此期间腊肉味道最香。腊肉、腊鱼、腊肠、腊鸡、腊鸭、腊兔……仿佛只要你能想到的,万物皆可“腊”。家里勤劳致富的老人们,把对好日子的向往,尽数寄托在腊味上。
本文原文来自湖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