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焦虑,为什么要吃治疗精分的药?听听专家怎么说
明明是焦虑,为什么要吃治疗精分的药?听听专家怎么说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医生会开具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本文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答这一疑问,并提供相关的治疗建议。
焦虑可能是疾病本身,也可能是伴随症状
焦虑情绪不仅仅是焦虑症所特有的,也有可能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疾病的伴随症状。资料显示,约9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尤其在疾病的早期和缓解后期多见。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焦虑这个表象,但医生却能透过这个表象,看到背后的疾病本质。他们会根据患者就诊过程中表述的症状及伴随症状,如有没有易激惹或情绪易波动,有没有攻击性,是否伴有情绪低落、快感缺失、失眠、幻觉妄想等,并结合量表测评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为患者选择最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抗精神病药可作为焦虑症治疗的增效剂
目前治疗焦虑症的药物种类很多。包括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5-羟色胺部分激动剂(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此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也常被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大量研究显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抗焦虑作用。慢性焦虑患者如果躯体症状明显,如心慌、头晕、头痛、肌肉疼痛等表现突出时,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很好地缓解精神症状,起到增效的作用。
如果患者使用抗抑郁药、苯二氮䓬类药物后,效果不佳,医生会考虑将抗精神病药作为增效剂使用。但具体选择哪种抗精神病药、使用多大剂量、服用多长时间及如何减药或停药,医生会根据不同患者及不同病情特点,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对所有患者使用同样的治疗。
综合考虑药物的药理机制
实际上,并没有绝对的抗焦虑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在就诊过程中,医生会从疾病的病因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出发,综合考虑,为你选择最利于病情康复的药物。当你的病情需要增效剂治疗时,任何药物都可能被用到,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医生会选择抗精神病药治疗焦虑。
所以,你如果对药物有任何疑问,建议第一时间咨询医生,而不是直接否定医生,或拒绝服药,这样对病情控制非常不利。
足量、足疗程用药是治疗的关键
焦虑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复发率高,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受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必须积极接受治疗。以最常见的广泛性焦虑障碍为例,倡导全病程治疗,即包括急性期、巩固期、维持治疗期3个阶段,强调足量、足疗程用药。
急性期治疗主要是缓解或消除焦虑症状及伴随症状,尽量达到临床治愈。巩固期治疗一般至少2~6个月,在此期间患者病情不稳定,复燃(尚未达到痊愈标准时又出现症状加重)风险较大,必须坚持用药。维持期治疗一般需要连续服药至少12个月,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痊愈后疾病再次发作)。
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对于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至关重要。维持期治疗结束后,如果病情稳定,可以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但应密切监测复发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迅速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恢复原治疗。
可见,焦虑症患者用药种类及时间是因人而异、因病情而异的。不管治疗方案是怎样的,在服药期间都要注意以下2点:
- 遵医嘱,坚持服药
谨遵医嘱,坚持服药才能保证治疗效果。不能因治疗一段时间感觉症状有所缓解或出现一些不适感就擅自停药。只有长期坚持服药,才有可能控制病情和防止疾病复发。
-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在服药期间家属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就诊时将观察的情况如实向医生反映,以便于医生准确地判断疗效,这也是调整治疗方案的依据。与此同时,也要养成定期复诊的习惯,以便及时应对因服药而导致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