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幼儿园里的非遗文化课:竹制灯笼DIY
福州市幼儿园里的非遗文化课:竹制灯笼DIY
近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延安幼儿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春节申遗成功”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竹制灯笼,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幼儿园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实践,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新活力。
竹制灯笼,这一承载着千年文化记忆的传统工艺品,在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潮汕话中,“灯”与“丁”谐音,寓意人丁兴旺。每年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竹制灯笼,祈求新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祈福迎祥的传统文化精神。
竹制灯笼的制作工艺繁复而精细,从选竹、破篾到编织、糊纸,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在潮汕地区,一些“灯笼世家”甚至传承了五代以上的制作技艺。然而,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普及,传统手工灯笼面临着生存困境。许多老艺人感叹:“现在一个村子只剩两家这样的制作工艺坊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竹制灯笼制作引入幼儿园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创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尝试。在延安幼儿园的活动现场,孩子们围坐在老师身边,认真聆听竹制灯笼的制作方法。他们用稚嫩的小手尝试编织竹篾,虽然动作略显生硬,但每个孩子都全神贯注,仿佛在完成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吴荔红在参观后称赞道:“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非常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亲身体验,孩子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为他们未来的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让幼儿学习技艺,更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传承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专家肯定,认为符合幼儿认知特点,能培养文化自信。
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以石龙镇的泗洲灯笼仔为例,这项有着百年历史的制作技艺如今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第三代传承人陈月桂担忧地说:“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习灯笼仔编织技艺。”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石龙镇推出多项措施,包括打造非遗特色街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等,试图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竹制灯笼DIY活动的成功实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它不仅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幼儿教育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延安幼儿园的实践告诉我们,通过教育创新,传统文化不仅能得以传承,更能成为滋养下一代成长的精神养分。让我们期待,在更多幼儿园的课堂上,能看到孩子们亲手制作的竹制灯笼高高挂起,照亮他们童年的梦想,也照亮中华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