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健再现“5·14”奇迹,感动东北民航人
刘传健再现“5·14”奇迹,感动东北民航人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9800米高空巡航时,驾驶舱右风挡玻璃突然破裂脱落。机长刘传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成功完成了一次“史诗级”的紧急备降,挽救了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近日,这位被誉为“中国民航英雄机长”的刘传健,来到东北民航管理局,与大家分享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他详细讲述了当时飞行状态、设备情况以及面临的各种压力,展现了民航人对安全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34分钟的生死考验
“5·14”事件发生时,刘传健正驾驶着3U8633航班从重庆飞往拉萨。7时08分,当飞机爬升至9800米高度时,驾驶舱右风挡玻璃突然出现裂纹。他立即向地面管制部门发出备降信息,并让副驾驶发出7700遇险信号。然而,就在这一瞬间,玻璃碎裂向外四散,驾驶舱门自动打开,座舱失压,自动驾驶设备故障,飞机剧烈抖动,情况万分危急。
在零下40度的极端低温、严重缺氧、强风和巨大噪音的恶劣条件下,刘传健忍受着巨大的生理痛苦,实施全手动操作飞机。他左手紧握操纵杆,尽力控制飞机状态,右手竭力去拉位于左侧的氧气面罩。在无法通过耳机与地面建立正常双向联系的情况下,他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依靠目视和手动操作,艰难地控制着飞机下降。
34分钟,这是刘传健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与死神赛跑的时间。他不仅要克服身体上的极限,还要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做出一系列精准的操作。最终,在7点46分,他以近乎完美的曲线将飞机安全降落在成都双流机场,创造了航空史上的奇迹。
英雄背后的平凡与伟大
在分享会上,刘传健多次强调:“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团队协作的结果。”他提到,从发现险情到安全降落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机组成员的密切配合。副驾驶徐瑞辰在面部被严重划伤的情况下,依然坚守岗位;乘务组在客舱失压、氧气面罩脱落的紧急情况下,迅速安抚乘客情绪,确保了客舱秩序。
刘传健还分享了自己从业以来的点点滴滴。从一名普通飞行员到英雄机长,他始终保持着对飞行事业的热爱和对安全的敬畏。他常说:“飞行是一项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职业,每一次飞行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正是这种对专业的执着追求,让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感动东北民航人
刘传健的分享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民航人。东北民航管理局的干部职工纷纷表示,要以刘传健机长为榜样,时刻保持对飞行安全的敬畏之心,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为保障民航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干部职工对“三个敬畏”(敬畏生命、敬畏规章、敬畏职责)的思想认识,也增强了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东北民航持续践行“三个敬畏”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正如刘传健所说:“每一次飞行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每一次挑战都需要我们用专业和责任去面对。”他的故事激励着每一位民航人,也让我们更加理解了“民航精神”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