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卡非法买卖新骗局曝光
警惕!银行卡非法买卖新骗局曝光
近日,公安部公布8起涉银行卡犯罪典型案例,揭露了当前银行卡非法买卖的严峻形势。据统计,2023年全国公安经侦部门共破获相关犯罪案件近5000起,涉案金额超百亿元。这些案件不仅涉及传统的信用卡盗刷,还包括新型的App套现、非法支付结算等犯罪活动,呈现出作案手法多样化、涉案金额巨大、跨区域作案等特点。
银行卡非法买卖的主要形式
信用卡盗刷: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持卡人信息,如北京警方破获的系列盗刷信用卡案,犯罪团伙通过“跑分”取现、“钓鱼盗刷”等手段,串并案件35起,涉案金额达1100余万元。
App套现:犯罪分子开发非法套现App,如上海警方取缔的29个非法套现平台,查获5000余万条银行卡交易信息,涉及20个犯罪团伙。
非法经营:不法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套现代理商,如山东警方破获的特大非法经营案,涉及158家代理商、50余万名会员,100余万张信用卡。
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分子大肆收购他人银行卡,如四川警方破获的案件中,涉及5500余张银行卡,犯罪网络覆盖15个省市。
出租、出借信用卡的风险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风险提示,明确指出信用卡只限持卡人本人使用,不得出租和转借。违规出租、出借信用卡可能带来以下风险:
陷入过度透支及征信受损:可能导致信用卡过度消费、资金过度透支,产生巨额利息、复利及违约金,损害个人征信。
造成违规使用信用卡:出借的信用卡可能被用于非消费领域,如房地产、证券、基金等,导致信用卡被降额、限制使用。
埋下违法犯罪隐患:可能被用于非法套现、洗钱、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持卡人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新型诈骗手法警示
近期出现的“高仿号”诈骗手法值得警惕。不法分子通过注册与受害者朋友高度相似的社交账号,利用“熟人”身份实施诈骗。例如,一名年轻女生在微博上收到“朋友”求助,称因更换手机号无法接收验证码,请求代付跨境电商平台订单,最终被骗2万元。
防范建议
按需办卡:根据实际需求办理信用卡,避免盲目办卡。
合规持卡:及时注销长期睡眠卡,不要轻易透露信用卡信息。
正确用卡:理性消费,量入为出,了解信用卡使用规则,避免逾期。
提高警惕:涉及资金交易时,务必通过多种渠道核实对方身份。
保护信息:不在公开社交平台透露个人信息,谨防泄露。
及时止损: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采取临时挂失等措施。
通过合理选择和妥善管理银行卡,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人金融需求,并确保资金安全。同时,提高警惕,防范各类新型诈骗手法,共同维护良好的用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