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圣教序》真伪鉴别指南
王羲之《圣教序》真伪鉴别指南
《圣教序》作为唐代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字迹而成的碑文,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然而,由于其历史久远,流传版本众多,真伪鉴别一直是书法收藏界的重要课题。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纸张、墨水、书法风格以及专家鉴定等方法来辨别《圣教序》的真伪,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收藏和投资决策。
历史背景与版本流传
《圣教序》是唐太宗时期由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刻成的碑文,内容包括唐太宗的序文、太子李治的记文以及玄奘所译的《心经》。由于王羲之真迹在唐代已十分稀少,怀仁和尚历时二十余年,从当时所见的王字遗墨中精心挑选,最终完成了这一书法杰作。
真伪鉴别的具体方法
关键文字的残损程度
通过观察特定文字的残损情况,可以判断拓本的早晚。例如,第十五行末“故知圣慈所被”之“慈”字右上角两点完好,虽有细纹但未损笔画,二十一行“久植胜缘”之“缘”字左下角不连石花,即为北宋拓本。而北宋拓本根据一些关键考据字的残损程度,也能区分出早晚来。如六行“纷纠所以”之“纷”字“分”部首撇可见,“以”字右半起笔未泐粗,则为北宋拓中尤早者。
比较石花与文字细节
通过对比不同拓本的石花(即石刻表面的自然纹理)和文字细节,可以辨别真伪。例如,《多宝塔》的宋拓与翻刻,宋拓本用笔丰厚遒美,铓铩宛然,翻刻则臃肿无神;细节处宋拓“赵思偘”的“思”字有牵丝,翻刻则无牵丝。
避讳字的处理
避讳字的处理是鉴定碑帖的重要依据。避讳可分为原刻避讳和后改避讳。原刻避讳是在书写时就将要避之字缺笔或空字处理。后改避讳是刻石、帖版镌毕后,后人根据当时的避讳需求再增添、改动避讳文字。如唐永徽四年(635)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垂拱而治”的“治”字缺末一横笔,避高宗李治讳。至清康熙年间,“治”字添刻末笔,同时为避康熙帝玄烨讳,又将“玄”字的末点磨去。原刻避讳可断定镌刻的年代,后改避讳可断定添改的年代及拓本的最早年代,对考证都有很大帮助。
专家观点
碑帖鉴定需要综合考虑拓本的墨色、拓法、上石方式等因素。例如,浓墨拓通常用扑拓手法,“乌金拓”黑光闪亮,可鉴人影,就是浓墨拓的一种。淡墨拓,扑拓、擦拓均可。“蝉翼拓”着墨清淡而均匀,如“淡云笼月”,是淡墨拓的一种效果。
案例分析
以《多宝塔》的宋拓与翻刻为例,宋拓本用笔丰厚遒美,铓铩宛然,翻刻则臃肿无神;细节处宋拓“赵思偘”的“思”字有牵丝,翻刻则无牵丝。通过这些细节的对比,可以清晰地辨别出真伪。
结语
《圣教序》的真伪鉴别是一个复杂而专业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通过掌握这些知识,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书法鉴赏水平,还能在收藏市场上做出更明智的决策。然而,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鉴别能力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