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守护海洋生态:从智能监控到AI识别
科技守护海洋生态:从智能监控到AI识别
在第十三个“世界海洋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守护海洋生态的科技力量。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保护海洋生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智能监控到人工智能,科技正在为海洋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翅膀。
科技助力,守护“海上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被誉为“海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作为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之一,厦门在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方面走在了前列。
2023年6月,厦门上线了自然保护区智能监控监测系统。该系统在中华白海豚活动海域附近设置了7-8个监控摄像头,通过视频监控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白海豚活动的实时监测。系统不仅能自动识别白海豚,还能监测海域内的船只活动和非法排污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先艳表示,由于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保护难度远大于陆地上的大熊猫。但通过科技手段,厦门成功将白海豚种群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头左右提升至目前的80多头,保护成效显著。
AI赋能,为珊瑚礁装上“智慧大脑”
在福建东山岛海域,科技同样在为珊瑚礁保护插上科技翅膀。东山珊瑚保护区是福建唯一的珊瑚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大陆沿岸最北端的造礁珊瑚群落。这里生活着30%的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厦门大学科研团队与华为合作,开发了一套基于AI的珊瑚及鱼类智能识别系统。该系统通过水下摄像机实时采集视频数据,并利用AI技术进行物种识别和数据分析。目前,系统已实现5种造礁石珊瑚99%的识别准确率,35种鱼类的综合识别准确率也达到93%。
“华为的加入,以及AI技术的加持,为我们日常对珊瑚和珊瑚生境里的鱼类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的研究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聚焦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上。”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刘敏表示。
共同守护,构建海洋生态保护新格局
从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到东山岛的珊瑚礁,科技正在为海洋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翅膀。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提高了保护效率,也为全球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然而,科技只是手段,保护海洋生物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减少塑料使用、支持可持续海鲜产品等方式,为保护海洋生态贡献一份力量。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同守护这片蔚蓝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