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16聚焦:30×30海洋保护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COP16聚焦:30×30海洋保护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上,全球顶级海洋专家将聚焦一个紧迫议题:如何实现到2030年保护30%海洋的宏伟目标。然而,最新评估报告显示,这一目标的实现正面临严峻挑战。
现实困境:8.3% vs 30%
2022年签署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设定了“30×30”目标,即到2030年至少保护全球30%的海洋和陆地。但彭博海洋基金委托撰写的最新全球进展评估显示,目前仅有8.3%的海洋面积被划为“海洋保护区”(MPA)或“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更令人担忧的是,真正实施高水平保护的海洋面积仅占2.8%。
“纸上公园”现象频现
现有的一万三千多个海洋保护区中,不少已成为“纸上公园”。一项针对全球最大的100个海洋保护区的研究发现,其中四分之一实际上并未实施保护措施,三分之一的保护区因允许采矿或工业捕捞而被认为“与保护自然不符”。
关键区域保护不足
占全球海洋面积三分之二的公海区域,目前仅有1.4%受到保护。虽然2023年达成的国际条约将使在公海建立保护区变得更加容易,但该条约需要60个国家批准才能生效,目前仅获得13个国家的批准。
专家呼吁:从承诺到行动
许多保护专家对即将召开的COP16会议寄予厚望,期待各国政府能够做出更多实质性承诺。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莫妮卡·梅迪纳指出:“海洋保护区虽然越来越多……但还不够。”
要实现30%的保护目标,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国需要大幅增加保护区数量。其中,中国需要再增加近6000个保护区。
未来之路:协同合作是关键
专家们普遍认为,实现30×30目标需要的不仅仅是保护区数量的增加,更需要各国在政策、执法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实质性行动。正如绿色和平组织的黄懿萱所说:“全球海洋相連,破壞卻也是環環相扣。”
呼吁全球行动
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国际社会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动。这不仅需要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更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正如《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所强调的,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遏制物种灭绝、确保可持续利用、减少污染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
在COP16大会上,各国代表将围绕如何加强海洋保护展开深入讨论。人们期待,这次会议不仅能推动各国做出更多实质性承诺,更能激发全球社会对海洋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毕竟,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