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时期的“正大光明”文化探秘
雍正帝时期的“正大光明”文化探秘
“正大光明”四字,源自儒家经典中的治国理念,强调正直无私、公正明理的治国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代表正直无邪,“大”象征着宏大包容,“光”指的是明亮清澈,“明”则代表着明智和洞察。这四个字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境界,即君主应当以公正无私的态度治理国家,以智慧和明理的眼光审视事物。
雍正帝在位期间,对内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将乾清宫改名为正大光明殿。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宫殿功能的调整,更是雍正帝政治理念的体现。雍正帝以严厉著称,他推行严格的廉政政策,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和官员的清廉。通过将乾清宫改名为正大光明殿,雍正帝意在强调自己的政治理念,即要以公正无私的态度治理国家,以智慧和明理的眼光审视朝政。
雍正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最能体现其“正大光明”理念的实践。这一时期,瓷器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以斗彩二龙戏珠纹盘为代表的瓷器,展现了雍正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斗彩工艺,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创烧于明成化时期,至清代雍正年间达到新的艺术高峰。雍正时期的斗彩瓷器,在色彩运用上更加丰富多样,色彩对比鲜明而又不失和谐,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雍正瓷器的胎质细腻洁白,施釉均匀光润。其胎质坚硬致密,釉面光滑如镜,给人以温润如玉之感。釉色的选择也极为讲究,既符合当时的审美标准,又能够凸显出斗彩纹饰的精美与独特。
雍正时期的瓷器胎体精细、洁白坚致,重量较轻,修胎一丝不苟,看不见旋削痕,薄厚均匀。釉面光亮莹润,玻璃质感强,纯净无瑕,白中微闪青花,带有明代风格。瓷器足部处理没有前期常见的台阶痕、双圈足,均为滚圆的“泥鳅背”,用手抚摸十分润滑,俗称“灯草根”。
雍正时期瓷器的造型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以轻巧俊秀、工丽妩媚。器型之美,可与以精细秀丽著称的明永乐、成化瓷器相提并论,各部分之间比例协调,恰到好处。外形上素有“线条美”之誉。
雍正瓷器的装饰以绘画为主,兼用刻、印、堆塑和镂雕工艺。绘画上承康熙晚期的清秀典雅风貌,书笔更加精细轻柔。纹饰中,花卉内容最为丰富,常见有牡丹、桃花、海棠、菊等。
雍正官窑款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雍正朝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有六字款“大清雍正年制”、四字款(“雍正年制”,“雍正御制”-少见)。“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多见于官窑,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正”字的第一、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
雍正瓷器釉质莹润,表面光洁,釉面色调多数为纯白。青花器的釉面,有的为追求宣德青花的效果,而呈现桔皮纹,并且有积釉较厚,呈云雾状,谓之“朦釉”,俗称“唾沫釉”。施彩方法缤纷多姿,数以万计,以粉彩和青花最为盛行。
雍正时期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雍正帝本人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品味,对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作为清朝“十帝”中艺术修养最高的一位,雍正帝对艺术品有着极高的鉴赏力。他不仅亲自过问瓷器的工艺、画工、用料等细节,还通过艺术品调剂生活,体现了其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雍正帝登基时已经45岁,在登基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他处理政务的压力很重,业余生活主要就靠艺术品来调剂。雍正和乾隆虽然个人性格和素养不尽相同,但父子俩都十分喜欢精美瓷器。雍正制瓷风气严肃认真,瓷器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审美水平之高,甚至为以后的乾隆朝所不及。
洋彩瓷器是雍正时期的重要创新,融合了西洋绘画技法和中国传统工艺。洋彩瓷器创烧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盛年,然最终失传于宫廷封建社会。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洋彩有两种误解:一种认为洋彩就是珐琅彩,另外一种认为洋彩就是粉彩。对此,有关专家介绍:康熙年间,清宫中造办处设立“珐琅作”专门烧制珐琅器。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瓷胎画珐琅,另外一种则是瓷胎洋彩。与珐琅彩瓷器相比,洋彩瓷器是在绘制工艺上以五彩、粉彩和料彩相混合装饰,力求达到西洋装饰风格的一种色彩组合。
据清宫档案得知,洋彩是珐琅彩的成熟阶段,那么洋彩瓷是珐琅彩工艺的高端之作吗?唐英在《陶冶图册》中说:“圆琢白器,五彩绘画,摩仿西洋,故曰洋彩。所用颜料与珐琅色同”。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画法上,借鉴西洋画珐琅的装饰技法,一个是颜料上,以油调制彩料,引入“玻璃白”,彩料有乳浊失透感。按这个概念,洋彩有了粉彩的特征。在光绪丙午年成书的《陶雅》卷下,对于洋彩之诠释:“……范铜为质。不嵌铜丝,满浇釉汁,加以彩绘,厥为洋瓷,质系华瓷。笔法迥异,参用西葛,有类界画,厥为洋彩。铜地而瓷画者,洋瓷也,瓷地而界画者,洋彩也”。根据档案与实物,清代督陶官唐英所说的"洋彩"必须符合四个要件:(1)使用西洋明暗光点装饰图案,主要以光点表现圆状物体;(2)花卉叶纹上大多以白料渲染,表现出枝叶的光影明暗,而这种绘法几乎从未使用在瓷胎画珐琅上;(3)人物纹饰明显采用了西洋明暗阴影透视技法;(4)西洋花卉的使用,如洋菊与洋莲等洋花,部分纹饰应用了西洋花草藤蔓纹饰图案设计构图。
此外,洋彩与瓷胎画珐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陶瓷分类上,洋彩属于珐琅彩瓷。清宫珐琅彩瓷分为两类,一类是瓷胎画珐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珐琅彩"。实际上,相关的历史文献从未使用过"珐琅彩"一说,而是使用"瓷胎画珐琅"这个更为科学的称呼;另一类就是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瓷胎洋彩。清宫档案《活计档》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瓷胎"项下,这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密切。洋彩和瓷胎画珐琅用的彩料都是珐琅料,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瓷胎画珐琅绝大部分是运用传统中国绘画技法进行装饰。雍正朝虽然开始出现了仿西洋绘画的彩瓷,但数量并不多。洋彩主要在乾隆朝流行,图案主要是西洋花卉类,如洋菊、洋莲等,也出现了一些描绘西洋人物的内容。可见,想辨认一件瓷器是不是洋彩瓷,需要记住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是否仿西洋绘画技法,以及是否使用珐琅料。
无论是御制诗、还是"惟精惟一"、"乾隆"等款印,都说明了乾隆皇帝对洋彩的重视。台北故宫学者认为,从这些迹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乾隆皇帝认为洋彩足以代表乾隆盛世的创新工艺。从台北故宫的藏品来看,乾隆洋彩他们有优势。雍正洋彩哪?依然少之又少!
台北故宫的乾隆洋彩
拍卖的乾隆洋彩代表作-乾隆洋彩“时时报喜”转心瓶
看看这些解释,看看这些乾隆的洋彩,越感到雍正洋彩的稀奇。那就从雍正珐琅彩中、粉彩中寻找一些符合唐英定义的雍正洋彩!
洋彩与瓷胎画珐琅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陶瓷分类上,洋彩属于珐琅彩瓷。清宫珐琅彩瓷分为两类,一类是瓷胎画珐琅,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珐琅彩"。实际上,相关的历史文献从未使用过"珐琅彩"一说,而是使用"瓷胎画珐琅"这个更为科学的称呼;另一类就是运用西洋绘画技法与装饰的瓷胎洋彩。清宫档案《活计档》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清宫珐琅器皿",《陈设档》则将瓷胎洋彩与瓷胎画珐琅同时归入"乾隆款瓷胎"项下,这也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密切。洋彩和瓷胎画珐琅用的彩料都是珐琅料,这是没有问题的。不过,瓷胎画珐琅绝大部分是运用传统中国绘画技法进行装饰。雍正朝虽然开始出现了仿西洋绘画的彩瓷,但数量并不多。洋彩主要在乾隆朝流行,图案主要是西洋花卉类,如洋菊、洋莲等,也出现了一些描绘西洋人物的内容。可见,想辨认一件瓷器是不是洋彩瓷,需要记住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即是否仿西洋绘画技法,以及是否使用珐琅料。
无论是瓷胎画珐琅,还是瓷胎洋彩,均是盛清宫廷工艺的杰作,深受清高宗乾隆皇帝喜爱。这些昔日深藏于乾清宫,供皇帝赏玩的艺术珍品,传至今都已极其珍贵稀有。不过,洋彩与瓷胎画珐琅虽然都采用珐琅釉,很多时候被混为一谈,但两者之间从制作地点、绘法、纹饰、题词、印章、款式等都有所不同。
选来选去还是这件【雍正洋彩描金塑雕龙凤耳饕餮足薰香炉鼎】应该是雍正洋彩的顶尖制作,藏家说这是圆明园的宝物,代表了雍正瓷器的顶级制作。
薰香炉鼎,顶部镂空圆珠塑三条翔龙,遨游于七彩祥云之中,龙头微露口喷三股龙泉,龙泉顺势而上托起龙珠,称为“龙戏珠”。想想香烟缭绕的胜景,犹如生活在仙境中。没有信仰的依托,也难有这么高水平的制作。龙珠撑起华盖,华盖上塑8条夔龙点缀其中,最顶端镶嵌宝石一颗,其光芒熠熠生辉。盖型是用清代皇冠作为原型,以示器物的超级尊贵,彰显其帝王家不可替代的霸气。镂空圆珠下绘8朵如意,寓意如意连连,吉祥如意。器型中部绘12朵仰钟花卉,寓意对皇权之敬仰。下方塑三头狻猊衔足托顶。狻猊为龙子之一,传说中狻猊喜烟火,其形象一般在香炉上出现。三足为鼎,意为皇家的权威“一言九鼎”。双耳为西周青铜造型夔龙夔凤纹塑耳,意为:“龙凤呈祥”“国运昌盛”。塑耳底部各套一只圆环,此环有锁住国运连环昌盛之说。底座绘四开光花卉纹,座周绘8只貔貅,下部塑饕餮足四只,其寓意为稳坐江山、江山永固、威震八方、四海升平。底部有四个饕餮纹,寓意辟邪纳财,自古以来就被装饰在青铜器上宣彰威武公正,是最最庄严神秘的古纹饰。饕餮纹的吉祥寓意与萌萌大眼在这彰显可爱又威武。
此薰鼎满纹满图。造型极为繁缛多样,其所用图案均由西周、汉代及历朝历代之吉祥瑞兽堆叠而成,各种搭配经深思熟虑,构思极为巧妙,繁缛而不累赘。用色华丽,正黄色,珊瑚红、金彩,松石绿都是皇家特定的颜色,色彩斑斓搭配和谐气势恢宏,其工艺、绘画、造型设计等可用之艺术手法无所不用其极,隐秘之处均绘精细吉祥纹饰,是一件集大成之作,尽显皇权及财富的象征。皇家的尊贵、皇权之体现淋漓尽致。此鼎不惜成本,其工艺、绘画、造型设计等可用之艺术手法无所不用其极,为一件集大成之作。
清代的雍正皇帝登基时已经45岁,在登基之前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就艺术修养而论,雍正是清朝“十帝”中最高的一位。雍正登基以后政务繁忙,不巡幸,不狩猎,也不出宫廷。他处理政务的压力很重,业余生活主要就靠艺术品来调剂。雍正和乾隆虽然个人性格和素养不尽相同,但父子俩都十分喜欢精美瓷器。雍正制瓷风气严肃认真,瓷器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审美水平之高,甚至为以后的乾隆朝所不及。无论仿古还是创新,雍正朝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他对艺术品的要求,不仅有眼力而且很有耐心,对瓷器的工艺、画工、用料,无论哪方面都亲自过问,艺术追求堪称完美。
“正大光明”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雍正帝的政治改革中,更贯穿于其文化艺术的追求中。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对公正、明智治国的追求,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这一理念提醒着领导者应具备正直无私的品质,以智慧和明理的态度对待国家治理,同时也鼓励人们在追求艺术和文化时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