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大古遗址:老鼓楼、钓鱼城、白帝城的历史见证
重庆三大古遗址:老鼓楼、钓鱼城、白帝城的历史见证
重庆,这座被誉为“山城”的城市,不仅以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都市风光闻名,更是一座承载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重庆的众多历史文化遗迹中,老鼓楼衙署遗址、钓鱼城遗址和白帝城遗址,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了解重庆历史的三颗明珠。
老鼓楼衙署遗址:南宋抗蒙前线指挥部
老鼓楼衙署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是南宋时期的重要遗址。2010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渝中区文物管理所配合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对文物进行调查,发现该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发现了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房址、道路、水井、灰坑、灰沟及礌石堆等各类遗迹25处,出土了一批保存较好的瓷器、瓦当、坩埚等遗物。
该遗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宋代营造技术具有十分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山城防御体系找到了发源地。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重庆城市考古的重要空白,而且对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川渝地区古代建筑及宋蒙战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已经开建,发掘出的文物将原封不动地呈现在未来的考古遗址公园之中,能够让人们从中畅想重庆母城当年的庞大规模。
钓鱼城遗址:改写世界历史的军事要塞
钓鱼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城区东面5公里的嘉陵江南岸钓鱼山上,因南宋与蒙古大军发生钓鱼城之战而闻名天下。钓鱼城遗址建于1242 年(南宋淳二年),是宋、元时期古战场遗址。南宋抗元名将王坚、张钰坚守该城三十六年之久。1259 年(南宋开庆元年),元宪宗蒙哥亲率十万大军进攻,王坚固守力战。现存建筑有内城、外城、一字城墙和7 个城门,有水师码头、演武场、皇城、敌楼、炮台等遗址。城内忠义祠和护国寺有宋、元、明、清各代石碑16 通。合川钓鱼城被称为“迄今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战场遗址,于199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重庆市唯一的“双国重”单位。
白帝城遗址:千年军事重镇的见证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夔门街道办事处瞿塘峡社区、白帝镇紫阳村,坐落在“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夔门西口,“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凭高控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战国以降,先后建立过捍关、江关、赤岬城、巴东郡、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关等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重镇,尤以宋元战争时期修建的白帝城规模最大。历年考古工作表明,宋元战争时期的白帝城遗址分布于鸡公山、白帝山、马岭(已淹没)“两山夹一岭”范围内,由白帝城、下关、子阳城等遗址群组成,分布面积约2平方千米,现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2019两年度持续对白帝城子阳城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台城、城门、城墙、墩台、兵器埋藏坑、房址、道路、柱础坑、柱洞、基槽等各类遗迹141处,出土陶、瓷、铜、铁、石等各类器物、标本930余件。皇殿台2号城门位于皇殿台台城西南部,由主城门和外瓮城两部分组成。主城门由墩台、门道、入城踏道和登临台城及北墩台的踏道组成,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瓮城平面呈北宽南窄梯形,南北总长42、东西宽6-16米,瓮城门辟于瓮城西北角,瓮城内规划有道路与瓮城墙、主城门相连。该城门平面布局清晰,结构保存较好,是目前重庆地区第一座完整揭露的曲门两重瓮城形制的南宋城门遗址,填补了重庆山城考古的空白。
樊家台兵器埋藏坑全景(西→东)
樊家台遗址兵器埋藏坑出土器物组合(南宋)
皇殿台瓮城出土含火药的铁火炮(南宋)
子阳城皇殿台、樊家台发现了南宋时期的火药及17枚保存完好的火器铁火炮,其年代不晚于1278年,应为目前我国考古所见最早的火药与最完整的铁火炮实物,填补了我国南宋火药与火器共存发现的考古空白。结合白帝城遗址内既往发现的陶火药罐、模具看,白帝城已构成了宋代火器制造和使用的证据链,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应用于古代军事的一次重大发现,对火器的制造和发展史研究乃至古代火药技术史、兵器史、战争史、科技史的研究意义极大,同时,证实了宋元战争时期是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这三处古遗址,不仅是重庆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重庆从南宋抗蒙前线到明清时期的重要历史变迁,展现了重庆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今天,这些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世人诉说着重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果你对历史文化感兴趣,不妨亲自来重庆,感受这些古遗址的魅力,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