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碑》:书法界的“险绝”之作
《九成宫碑》:书法界的“险绝”之作
《九成宫碑》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此碑不仅展现了欧阳询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更以其独特的“险绝”风格影响了后世无数书法爱好者。所谓“险绝”,并非指书法中的危险或绝境,而是指在平稳中寻求险峻,在端正中追求变化,这种风格在《九成宫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九成宫碑》中的“险绝”之美
《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镌立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是欧阳询75岁时的作品。此时的欧阳询已经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其书法技艺炉火纯青,对“险绝”风格的把握更是游刃有余。
在《九成宫碑》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询是如何通过笔法和结构来实现“险绝”的。首先在笔法上,欧阳询巧妙地运用了方笔和圆笔的结合。方笔用于转折处,使字形显得刚劲有力;圆笔则用于曲线部分,增加了字的柔美。这种方圆结合的用笔方式,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动感和张力。
在结构上,欧阳询更是将“险绝”发挥到了极致。他通过字形的倾斜和笔画的粗细变化,创造出一种似斜反正的视觉效果。例如“九成宫”三个字,“九”字的横画向右上方倾斜,“成”字的撇画和捺画形成鲜明的对比,“宫”字的两个“口”部则一高一低,整个字形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平衡。
“险绝”风格的独特性与难度
“险绝”风格并非欧阳询独创,但在他的手中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其他书法家相比,欧阳询的“险绝”更注重在平正中求变化。例如,颜真卿的楷书以雄浑敦厚著称,但相对而言缺乏变化;柳公权的楷书则过于严谨,显得有些刻板。而王羲之的行书虽然变化多端,但其“险绝”更多体现在行草的连绵之中,不如欧阳询在楷书中展现得那样明显。
这种独特的风格也给学习者带来了挑战。当代著名书法家田英章曾坦言:“我承认我没有写出来欧楷的险绝,但是谁又写出来了?甭说写出来,就是把欧楷的险绝说清楚的又有谁,我承认欧楷有险绝,但是谁又能够说清楚这个险绝?”这充分说明了“险绝”风格的难以复制性。
“险绝”风格的当代困境
尽管“险绝”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在当代却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一方面,这种风格对书写者的要求极高,需要在平正和险绝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稍有不慎就会失去美感。另一方面,当代书法教育往往过于强调规范和标准,忽视了个性和变化的培养,导致很多学习者难以真正掌握“险绝”的精髓。
著名书法家刘洪彪先生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在临习《九成宫碑》后,自感难以摆脱束缚,于是转学颜楷,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从侧面反映了“险绝”风格对学习者的挑战之大。
“险绝”风格的艺术价值与启示
“险绝”风格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体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规矩中寻求变化,在平正中追求险峻。这种风格不仅要求书写者有扎实的基本功,更需要有独特的艺术感悟力。正如王羲之所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真正的书法艺术,不在于字写得多么端正,而在于能否在平正中见险绝,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当代书法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重视“险绝”风格的传承。这不仅是为了学习欧阳询的书法技艺,更重要的是培养书法爱好者的艺术创造力。只有在规矩中寻求突破,才能真正理解书法艺术的精髓,避免陷入“美术字”的误区。
《九成宫碑》作为“险绝”风格的典范,不仅是学习楷书的绝佳范本,更是理解书法艺术真谛的重要窗口。它告诉我们,书法的魅力不在于表面的工整,而在于内在的变化和韵律。正如欧阳询自己所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只有在平正中求险绝,才能写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