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如何炼成?
《只此青绿》:千里江山如何炼成?
2025年1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首次登上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的舞台,四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这部以中国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不仅在国内掀起观演热潮,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名画到舞台: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
《只此青绿》的创作缘起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幅长1191.5厘米、高51.5厘米的巨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画作以青绿设色,描绘了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展现了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技法之大成。
如何将这幅静态的画作转化为动态的舞蹈?总编导周莉亚和韩真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提炼出“青绿”这一核心意象。在剧中,“青绿”不仅是一种颜色,更象征着山石之美和工匠精神。通过演员孟庆旸的精湛表演,这个符号性的角色以时而冷冽克制、时而苍劲有力的舞姿,生动诠释了天地之间的山石之美。
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只此青绿》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创新。该剧突破了传统舞蹈的局限,将舞蹈、音乐、舞台设计等元素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舞台设计上,运用同心圆转盘象征时间流转与空间变换,将展卷人与千年前的希孟相连,展现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服装设计则融入宋代美学,色彩淡雅而考究,面料选择反复推敲,力求在简约中体现宋朝风韵。
音乐创作上,作曲家吕亮量身定制配乐,既保留宋代音乐的古朴气质,又贴近当代审美。他从制墨等传统技艺中汲取灵感,将现实中的声音融入音乐,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宋代的青绿山水间。
市场化运营: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
《只此青绿》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艺术创新上,更在于其市场化运营的突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景小勇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该剧的成功源于三大因素:顺应时代需求、强强联合的创作团队、深入全面的市场运营。
在创作初期,团队就意识到仅靠财政拨款难以支撑高质量的艺术创作。于是,他们创新性地引入社会资本,与民营企业域上和美合作。企业投入1000多万元创作费,而演艺集团则以品牌和主创资源作为交换。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更为作品的市场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在营销策略上,团队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全方位推广。据统计,《只此青绿》相关内容在多媒体平台上的传播量已超过百亿级。同时,团队还开发了文创衍生品,与多家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将资源拓展到相关领域。
文化传承: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只此青绿》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表达。该剧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再现,而是深入挖掘《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文化内涵,通过舞蹈、音乐、舞台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如景小勇所说:“没有《千里江山图》就没有《只此青绿》,我们站在传统文化的肩膀上,结合时代要求,才能创作出这部作品。”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创新,正是《只此青绿》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关键所在。
未来展望:从舞台到银幕,从国内到国际
《只此青绿》的成功并未止步于舞台。2024年10月,同名电影《只此青绿》上映,以更自由的视角、更绚丽的光影、更丰富的想象力,为观众展现《千里江山图》的壮美。同时,该剧的海外巡演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不仅在美国掀起观演热潮,还计划在更多国家和地区上演,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从一幅画到一部剧,从一个创意到一个现象级文化IP,《只此青绿》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和市场化运营策略,成功地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成功,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