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肉制品二次灭菌: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熟肉制品二次灭菌: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熟肉制品的生产过程中,二次灭菌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这一工艺不仅关乎肉制品的口感和保质期,更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什么是二次灭菌?
熟肉制品如烤肠、火腿等在完成初始制作并蒸煮成熟后,为了便于存放和延长保质期,通常需要进行二次包装。然而,在凉放和包装过程中,产品表面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二次灭菌被定义为在产品包装完成后再次进行的杀菌处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性。
二次灭菌的具体工艺流程
在熟肉制品的二次灭菌过程中,如何将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控制点。研究表明,包装环境、操作人员及其工具的卫生状况都是潜在的污染源。以下是相关数据:
- 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为100-1000个/cm²
- 人手可达10000-1000000个/cm²
- 工作台面为1000-100000个/cm²
- 电子秤表面100-1000个/cm²
- 塑料周转箱中的微生物可达100-1000个/cm²
- 工作服则高达10000-10000000个/cm²
从这些数据来看,如果不对包装环境及设施进行严格管理,整个包装过程便可能成为食品细菌接种的温床。
为了将二次污染降至最低,生产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卫生管理程序:
人员卫生管理:生产人员在进入车间前需更换拖鞋、沐浴、换上消毒后的工作服与胶鞋、整理好衣帽,并进行洗手消毒。洗手消毒程序包括清水冲洗、使用皂液清洗、再清水冲洗、在消毒液中浸泡超过3秒、后再用清水冲洗并干手,最后使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操作人员的手每30分钟必须再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
环境消毒:将材料放入缓冲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并对工作场所的地面、操作用具和容器进行严格消毒。工作结束后,彻底清理所有使用的工具,并开启臭氧发生器对操作间进行消毒。
通过这些措施,确保操作间空气中的细菌总数降到10个/cm²,符合国家标准<50个/cm²的要求。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尽管有严格的卫生管理,熟肉制品在二次灭菌之后的储存及销售过程中,仍可能出现一些问题:
出水问题:产品在抽真空后形成负压,导致水分被挤出。同时,蒸煮后若未完全冷却,水蒸气回流就会导致表面出水。解决方案是在蒸煮前添加烘干工序,形成硬壳以防止水分外渗,同时确保产品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冷却。
退色问题:部分产品原料质量不佳,含水量过高,结构松散,导致色泽不佳。合理控制配方中水分含量,确保成品具备良好外观。通过烟熏前同样进行烘干工序,控制炉内湿度。
胀袋问题:产品在存储及运输过程中遭遇温差变化,或不当储存导致细菌繁殖。控制产品的贮存温度在0-4℃,并确保销售过程中严格遵循存储规范。
二次灭菌的关键作用
肉制品在储存过程中腐败的主要原因通常可归结为两个:一是由于热加工程度不够,二是在包装过程中带入细菌。通过真空包装与二次灭菌能够有效杀灭耐热芽孢菌,因此控制原辅料中的芽孢菌原始数量,是确保熟肉制品长时间保存的关键。
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的研究发现,辅料尤其是香辛料中含有较高的芽孢菌,这成为肉制品中芽孢菌的重要来源。为了降低风险,建议选择经过灭菌和低温冷藏处理的香辛料。
结语
二次灭菌作为熟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肉毒杆菌等致病菌的污染,还能显著延长产品的保质期。通过实施严格的卫生管理程序,科学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肉制品企业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信任。让我们共同关注食品安全,守护餐桌上的美味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