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榆林林业碳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蝶变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榆林林业碳汇: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蝶变

引用
腾讯
7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5A0256600
2.
http://m.cnwest.com/sxxw/a/2024/06/27/22669388.html
3.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501091043141.html
4.
http://www.ccpeftzh.com/case/5975.html
5.
http://www.tanpaifang.com/tanhui/
6.
http://www.isenlin.cn/sf_D66A8AB6B2344E4EA37107B457F4B128_209_4370F831325.html
7.
https://www.shanxidichan.com/default/detaile/24092609viA2F

2025年2月,全国首单淤地坝碳汇交易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完成,交易金额达150万元。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真金白银”,更为全国淤地坝碳汇交易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01

小纪汗的绿色奇迹

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一片占地十万亩的樟子松基地正在创造着生态奇迹。新中国成立前,这里还是沙丘连绵、黄沙漫漫,如今却已变成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

“通过科学的固沙方法和持续的生态治理,这片区域的樟子松已经由50厘米高的小苗长成4-6米的大树,初步形成了稳定的防护林体系。”榆阳区林业局党委委员、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介绍道。

这片绿色奇迹的生态效益正在转化为经济效益。据国家林草规划设计院监测评估,该基地每年固碳量达到3206吨,总碳储量达16.8万吨。榆阳区在榆林市率先推开林业碳汇工作,组建成立了全省首家碳汇金融服务中心,为当地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02

生态治理的榆林样本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环境脆弱。经过70多年的持续治理,榆林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生态答卷:

  • 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到36%
  •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51.4平方公里
  • 年入黄河泥沙从5.13亿吨减少到2.12亿吨
  • “十四五”以来,完成营造林100万亩、防沙治沙120万亩

这些数据背后,是榆林人一代接一代的不懈努力。从最初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榆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03

绿色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榆林在林业碳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一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正如《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报告所指出的,林业碳汇发展需要科学有序,避免盲目开发和不规范操作。

“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和交易成本较高,真正能满足市场需求的CCER林业碳汇量并不高。”绿色和平森林与海洋资深项目经理潘文婧表示,“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坚持‘科学有序开发林业碳汇’的慎重策略,加强预防和监管不规范的开发行为。”

面对挑战,榆林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组建碳汇金融服务中心,开展碳票交易、结算、管理等服务,榆林正在为全国林业碳汇交易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04

展望未来

作为陕西省国土绿化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核心区,榆林市在林业碳汇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CCER市场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林业碳汇有望在榆林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但正如专家所建议的,企业应优先自身减排,将高质量林业碳汇抵销作为辅助手段。只有在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下,林业碳汇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榆林的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生态治理和创新的碳汇交易机制,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这不仅为榆林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