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世界古都论坛:洛阳文化传承新篇
第五届世界古都论坛:洛阳文化传承新篇
2024年6月27日,第五届世界古都论坛在河南洛阳盛大开幕。来自希腊、意大利、俄罗斯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齐聚一堂,以“古老的文明,崭新的故事”为主题,共同探讨古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洛阳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
文化遗产保护的“洛阳模式”
近年来,洛阳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洛阳模式”。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在大遗址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过实施3.0版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洛阳不仅提升了遗产的自我造血功能,更实现了遗产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博物馆建设方面,洛阳同样走在前列。2022年5月对外开放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以及将于2024年10月建成开放的汉魏洛阳城遗址博物馆,不仅是洛阳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大运河经济带等国家建设战略的重要载体,更体现了千年古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使命担当。
在申遗工作方面,洛阳成果丰硕。目前,洛阳共拥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在此基础上,洛阳正全力推进二里头遗址申遗,并积极推进万里茶道、关圣文化史迹联合申遗。这些努力不仅展示了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更为洛阳乃至河南的文物考古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新融合
洛阳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努力,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体现在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创新实践中。
科技赋能文旅是洛阳的一大亮点。洛阳拥有大运河、牡丹、龙门石窟、河洛山水等经典IP,通过数字融媒、全息投影等先进技术,打造了3.0版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数字龙门与石刻艺术、博物馆奇妙游等文化盛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非遗保护传承方面,洛阳同样走在前列。洛阳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00余项。洛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多样化保护措施,逐步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格局。
在洛邑古城,青砖黛瓦、小桥流水间,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雕叶为画的左丘叶雕、笛箫漆艺坊的传统民俗乐器体验、六千剧院的河洛戏曲吟唱……丰富多彩的非遗活态展示,让游客在认识非遗的同时,感受河洛文化的魅力。
洛阳还积极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将非遗与文创产品研发结合起来,打造“洛阳礼物”“洛阳三彩”“平乐牡丹画”等特色文创品牌;将非遗与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结合起来,形成爱和小镇、青铜小镇等非遗特色小镇;将非遗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策划推出“文明之源,根在河洛”等精品旅游线路。
洛阳的创新实践,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更为全球古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多部门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所说,洛阳、开封之类的古都及其文化遗产不仅是纪念碑,更是承载记忆、连接过去与现代的里程碑。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古都与城市辩证统一,正如一种平衡过去与未来的美妙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