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中医院推荐:冬季如何利用中医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新昌县中医院推荐:冬季如何利用中医进行自我健康管理?
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我们不仅要面对寒冷的气候,还需格外注意维持身体的活力与心理的宁静。古人有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做好冬季养生对于来年的健康状况至关重要。新昌县中医院专家建议,在冬季通过中医诊断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尤为重要。中医讲究整体观,可以通过观察面色、舌苔以及脉象来判断身体状况。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虚弱或寒症,而舌苔的颜色变化也能反映脏腑功能的状况。此外,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各种治疗方式,如草药、针灸等,也是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如冬季养肾,夏季养心,能够有效预防疾病并提升健康水平。
冬季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冬季如何养生。其意思是说,冬天最寒冷的三个月,乃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水面结冰,大地冻裂,所以人不可扰动阳气,应当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阳光出现再起床;要让情志如同军队埋伏、鱼鸟深藏、人有隐私、心有所获一般;还要远离严寒之地,靠近温暖之所,切不可让皮肤开启出汗而使阳气大量丧失。这便是顺应冬气、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冬季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起居调养
冬季应遵循“早睡晚起”的原则。早睡能够保养人体阳气,使身体保持温热状态,而晚起则可养人体阴气,待日出之后再起床。睡觉时不可蒙头大睡,因被窝中空气不流通,氧气会稀少。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睡觉,会感到胸闷、恶心,甚至会从睡梦中惊醒并出虚汗。
饮食调养
肾脏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充足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在饮食上要时刻关注肾脏的调养,适当多吃动物性食品、豆制品以及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例如: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
运动调养
适度锻炼对心血管、呼吸、消化、运动、内分泌等系统都大有益处。这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强度不高的体育活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也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去爬爬山、散散步。锻炼应以微微出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因为汗多会泄气。
中医调理
中医调理在冬季养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艾灸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通过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补养气血。泡脚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热水中加入艾叶、花椒等中药材,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改善睡眠质量。此外,定期按摩头部、颈部和手脚等部位,也能有效缓解疲劳,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冬季常见疾病的中医预防
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专家介绍,善用穴位贴敷、药膳食疗、艾灸等中医药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在立冬时节,可以选用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药物制成药贴,贴敷于肺俞、膏肓、膻中等穴位,“这些药物多有温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而肺俞穴能调节肺脏功能,膏肓穴对治疗各种虚劳疾病较为有效,膻中穴则能宽胸理气。”
心脑血管疾病
人在进入低温环境时,会产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的情况,同时血液也会变得浓稠。这样会大幅加重心脏负担。如果本身心脑血管就不太好的人,很容易被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健康杀手”趁虚而入。因此,要提高警惕,预防为主!
根据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冬季心血管患者死亡人数比夏天高41%;气温每下降 1°C,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就会增加 1.6%。因此,要提高警惕,预防为主!
保暖要到位☀️
保暖,千万别再只关注手脚了!头部血管和神经也非常敏感,很容易受到寒冷低温环境的刺激,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
冬天出门除了要戴帽子之外,还要记得别迎风走,别让冷风直吹头面部。
(如果骑车躲不开冷风,头盔帽子围巾一样都不能少!)运动别太早🧘♀️
研究显示,冬天的早晨,是心血管疾病的「猎杀时刻」,发病率最高。在寒冷环境中剧烈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出现供氧不足、心脏缺血等情况,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
把冬天晨练的时间,安排在有日光照射早上 10 点~下午 4 点,或者直接在家里运动,都会更安全!规律复诊、遵医嘱吃药💊
越是年末,越是要积极体检,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这些指标,不给心脑血管疾病任何可乘之机。本身就有高血压的人一定规律复诊、遵医嘱吃药!爸妈的基础血压本来就偏高,冬季血管再一收缩,又会进一步带来血压的上升。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即使按照平时药量吃降压药,也很难在冬天控制住血压。记得帮爸妈量量血压,如果也出现这种情况,就该去医院求助医生了。
“寒包火”
“寒包火”,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表寒里热”的证候,其病机特点是寒邪束表,郁热内生,导致气机不畅。常见于阳气不足或热邪内伏的个体。具体来说,患者既有恶寒、体痛、咳嗽、鼻塞等表寒之象,又有口干渴、咽喉干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大便干燥等里热之象,部分患者还可能有高热、头痛、全身关节肌肉酸痛等症状。
“导致身体有内热的原因有很多,如冬季室内暖气过热、过度滋补、精神压力大、经常熬夜等。”潘锟镭提示,冬季室内暖气过热,导致人体毛孔和腠理开泄,外出更易受到寒邪侵袭。因此,冬季除了添衣保暖,防止外寒侵袭,还要控好室内温度湿度,室温保持在18℃至22℃之间,室内湿度控制在 40%至60%左右,可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
此外,潘锟镭强调,进补不恰当是造成内热的一个重要原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进补前应先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而不是一味大补。例如,冬季寒冷,体质偏寒的人适合温补,如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体质偏热者可选择银耳莲子汤、菊花茶等清热养阴食品;体质虚弱者可适量食用黄芪炖鸡汤,以扶正固本。因此,进补也需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的原则。
如果不慎发生了“寒包火”怎么办?潘锟镭建议,在风寒初起的时候,可尝试将白萝卜与去皮生姜共煮后食用,以缓解不适症状。而在病邪入里化热之时,单纯采用散风寒的治法已经不适合,这时就需要结合一些具有清热解表功效的中药,如金银花、竹叶、石膏、芦根、胖大海、桔梗、连翘等,每种药材取10克泡水代茶饮。另外,将苏叶(紫苏)、蒲公英、生甘草各取3克混合泡水代茶饮,也是一个有效的缓解方法。
“‘寒包火’虽为冬季常见病,但通过科学调理体质、注意防寒保暖和饮食适度调节,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症状。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潘锟镭说。
冬季养生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只要我们坚持科学的方法,就能在寒冷的季节里保持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和家人打造一个温暖、健康的冬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