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停損點。陳綺貞〈太聰明〉歌詞分析:對愛與恐懼的矛盾心理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停損點。陳綺貞〈太聰明〉歌詞分析:對愛與恐懼的矛盾心理
2002年,对于当时从事非主流音乐的歌手来说,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份。以摇滚及实验性风格为特色的魔岩唱片宣告倒闭,而陈绮贞的第三张专辑《Groupies 吉他手》正是该公司倒数第三张发行作品。
“当一切都变得不确定,还有对音乐的狂热偏执。”——《Groupies 吉他手》专辑文案。
然而,这位宛如不食人间烟火、手持吉他的陈绮贞,早已通过前两张专辑,在那个创作歌手逐渐兴起的时代,掀起了一股清新风潮。那时的她,身边已聚集了一批忠实的粉丝,这张专辑也留下了不少至今仍被传唱的作品,如《躺在你的衣橱》、《吉他手》、《小步舞曲》,以及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太聪明》。
《太聪明》这首歌展现了陈绮贞在神秘形象之外的另一面。原来在面对爱情时,这位神秘的歌手也会有内心的忐忑不安,坦诚地表现出“怕被你看透,又怕你看不懂”的矛盾心情。
这首歌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最近一次是因为十六型人格热潮,中国网友将其称为“INFP型人国歌”。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关系中的自我保护上,虽然错失感情,但这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陈绮贞还发行了一本《瞬:陈绮贞歌词笔记》,其中提到了《太聪明》的创作经历。可惜的是,这本书目前市面上已无售,也难以借阅,因此本文仅能通过歌词及专辑文案进行讨论和延伸。
回到作品本身,陈绮贞用词诗意却不晦涩,她的文字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太聪明》表面上描写的是暧昧情感中那些猜疑与试探的细微举动如何触动内心,引发共鸣。结合陈绮贞本人的个性形象,整首歌充满了揪心与矛盾,音乐也紧扣“小聪明”主题,听来细腻动人。
然而,一首多年来被众人感受、分享的作品,如今还有什么特别需要讨论的地方?
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
《太聪明》并非聚焦在情感矛盾上,而是描述理性反思的行为过程,最终改变恋爱观,认识到与其卖弄聪明,不如选择信任与透明。
歌词中那种若即若离的相处方式,在当代可能已不再适用,以直接坦率而不耽误彼此的方式交流或许更符合现代。
歌词具有很高的文学性,善于凝练语意、运用语序提前的方式突出重点。
本文将通过段落分析,让读者体会陈绮贞作品在开放空间下产生的两种殊途同归的解读心理,并带出三个重点赏析,尝试选择较优解读方式、文学性及做出今昔对照,让这首歌在现代仍有其被理解的价值。
段落分析:
作品可以简单区分为主副歌(A、C段),主歌又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次主歌(A1)完整呈现这两个段落,第二次主歌(A2)和第三次主歌加结尾(A3、Outro)则重复着主歌中“我开始后悔不应该太聪明的卖弄 只是怕亲手将我的真心葬送”这一段,配合音乐,强调了该段落的重要性。
《太聪明》不同于多数作品的“开放结局”,而是在过程中就提供了不同的思考方式。因此,笔者尝试用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来分析:
“太聪明,可以自由控制情感进展和避免伤害”的“自我保护”:这是一种正向解读,因为自己太聪明,可以明确知道自己给出多少线索能让对方察觉,也可以完美地隐藏自己的喜欢。
“太过自作聪明,其实内心有很多恐惧与不确定性”的“人际隔阂”:这是一种负面解读,半责备自己,其实自己并没有想象中了解自己,却又不想被对方看轻,于是在不安全感之下产生想对对方坦诚又想隐藏自己的矛盾心理。
主歌第一段落(A1)
“总以为谜一般难懂的我 在你了解了以后 其实也并没有什么”这句原句为了使语气更直接紧凑,且将重点放在主角对自己的看法上而编排。以更好理解的方式调换语序会变成“在你了解了以后,总以为谜一般难懂的我,其实也并没有什么”。
因此作品一开始就在描写内心活动。在对方了解自己以后,原先抱有的“自己很难懂”的心情,最后发现其实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从原句来看,创作者想强调的是“自己的心情,而非让对方了解这件事”。
接着第二句“忽冷又忽热”、“隐藏”表明使用“模糊战术”,说自己的真心不想被对方看透。
从这段歌词可以有两种解读看法:
如果是有意识产生自我保护的人,因为担心自己太过投入,而主动隐藏感受,而被对方轻易看见真心这件事,会转为责备自己太不小心,在未准备好之前竟做出“失策”的决定。
如是对人际处理生疏,而不善表达情感的人来说,主角庆幸自己只是庸人自扰,过去隐藏感受真是出于无意,反倒担心自己的忽冷忽热会让关系更加疏远。所以主角很庆幸自己的担心对对方来说并没有什么。
小结:该段阐明面对关系时的内心活动,主角以“忽冷忽热”、“隐藏感受”的模糊战术,反应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其得到的结果对“有意产生自我保护”的人来说是一次失策之举,但对本身就“不善表达情感”的人来说,这是在内心窃喜的精神胜利之法。
主歌第二段落(A1、A2、A3、Outro[重复最后一句])
“猜的没错想得太多”这里的动作其实相当有趣,可以想象上句话或上个段落还在上演剧烈的内心小剧场,没想到却被面前的人疑惑地轻叫了声自己,赶忙甩了甩头满脸通红地回应对方。不过回到现实会发现,过度猜测反而会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烦恼,内心活动中所产生的怀疑或自卑,更可能破坏了原先的关系,远离了事实。因此才告诉自己别聪明反被聪明误,毕竟这样“不会有结果”。
上句话是内心活动返回到现实的情绪调整,下句歌词“被你看穿了以后 我更无处可躲”则是在现实中又回到面对关系时的内心活动,可以看到人的内心其实非常矛盾:
对“有意产生自我保护”的人来说,原先这道可以控制的心理防线被彻底击溃,而让自己有些无地自容。
对“不善表达情感”的人来说,主角体认到先前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是自作聪明的表现,面对现实中无法认证的关系,内心的恐慌感又会来自猜想,猜想“心思被看穿”后,或许对方并没有要回应这段感情。
再来是整首歌中笔者认为的重点“我开始后悔不应该太聪明的卖弄 只是怕亲手将我的真心葬送”,又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转换,是从内心矛盾和害怕关系破裂中,得出最终解答的过程。
首先,前面一句话强调“对过去行为的后悔”,为了方便理解,将这句话拆成简单句子“我开始后悔,不应该卖弄聪明”,创作者不以后者句子呈现,最重要的原因是“主角开始反思,强调自己过去不该卖弄聪明”,因为比起自我保护或是不善于表达而担心受怕,她认知到最重要的是怕“真心葬送”,也就是失去这段关系。那些内心的纠结、不安与矛盾,都不比失去这段关系来得严重,所以为何不更直接了当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于是到这儿心态有了重大的转折,主角不再仅是关注自己,而是认清这段关系的重要。
小结:该段反复横跳内心活动和反思现实中的关系,通过“无处可躲、真心葬送”的“绝境”让主角终于抛下内心的纠结、不安与矛盾,认清这段关系的重要性。
副歌(C1、C2)
副歌是强化、确认真心的过程,从“我猜着你的心”到“要猜着你的心”,可以感受到主角正积极地想厘清这份感受是否正确,却可惜仍用着“猜”字,代表还处于内心活动当中,迟迟不肯付诸行动。不过看到另外两句“遥远的距离都是因为太过于聪明”、“混乱的思绪都是因为太想靠近你”就能明白,主角终于找到了答案。
两段句子中,笔者认为“遥远的距离”是这首歌的停损点,它代表自己与对方的内心距离,而造成距离遥远都是因为“太过于保护自己的真心”。这同样可以有两种解读面向来看:
如果是“有意产生自我保护”的人,她确实聪明,但造成距离的结果似乎又是自找的,担心自己被爱冲昏头,逾越了自己能控制这段关系的界线,最终变成自寻烦恼。
对“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来说,她的怯懦与恐惧可能导致自己不仅没有清楚了解内心,又丢失了目前珍惜的关系,最终两者皆失。
不论哪一种出发点做解释,都会发现促使自己与对方产生距离的元凶,正是自己的缘故,一方面渴望亲近,一方面又害怕受伤,矛盾的拉力与吸引便是让主角下定决心走出厘清关系的核心,为这段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闹剧划下停损点。
小结:该段通过“遥远的距离”打破了原先犹豫不定的内心防线,因为发现和对方关系渐行渐远的元凶正是自己“太聪明”导致,促使主角不该再用猜测而错失真正所爱。
重点赏析1:比起肯定自己“太聪明”,重要的是“反思与成长”
回到段落分析前提到,陈绮贞在故事过程中就提供了不同的思考空间,因此笔者提出到底是“太过聪明”所产生“自我保护”,还是“自作聪明”只为了隐藏自己“不善于表达情感”。如单就歌词来看确实两种诠释都吻合所写的情境,但如果从当时专辑文案中描写陈绮贞的个性来看[注1]:“她的恋爱总会变成一场间谍攻防战,用各种方法套出对方的秘密,自己的心事却都留在心里,不说出口。”相较会吻合前者的“自我保护”。
但《太聪明》这首歌的价值不仅止于描绘一种陷入困境的矛盾情境,更重要的是传达过程中的反思与成长。
在“后悔不应当太聪明的卖弄”这句歌词中我们可以明白,创作者通过句式编排,强调对过去行为的后悔。另外,在副歌中因为不想让双方内心距离遥远,确定了自己不应当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是直面真心,展现大破大立的内心转折。这些都证明《太聪明》最重要的主旨是描写“主角通过反思,力挽渐行渐远的关系,最后突破、成长的过程”。
重点赏析2:重点不在副歌中,创作者留下的特殊印记
不少艺术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特殊的记号,让欣赏及后人明辨他的价值与重要性。作为一位创作歌手,陈绮贞同样在文字上留下了许多特殊印记,以歌词为例,相比小说、散文而言篇幅短,因此文字质量高,往往落笔一两字或一句歌词就能感受到创作者的特意安排。陈绮贞在过去的访谈中谈到《还是会寂寞》这首歌,聊到用“高尚情操”这个罕见词汇时,笑称像是“自己的签名档”[注2]。
而在《太聪明》这首歌中也有她留下特殊印记的方式,例如她善于通过句式编排来强调重点,就像歌词第一句“总以为谜一般难懂的我 在你了解了以后 其实也并没有什么”读来紧凑,也强调这时主角是把重点放在对自己的看法上,看得出她深厚的文学底蕴,同时这也是现代许多作品中少有的创作方式。
不过这首歌最大的特色在于“重点不在副歌中”。一般而言,副歌是情节转折的时候,音乐编排上也会遵照这样的安排来重复强调该段落,但这首歌的重点反而是在主歌的最后一句“我开始后悔不应该太聪明的卖弄 只是怕亲手将我的真心葬送”。为什么?
首先,这句歌词在整个歌曲中的重复次数比副歌还多,陈绮贞刻意在结尾处选择重复该句,而非一般流行歌以副歌作结,可见她从音乐、歌词的编排上就有意突出其重要性。
另外,这句歌词代表了“在一段内心纠结后,选择回归现实、面对关系”,其关键原因在于主角终于正视“不能失去对方”的真心,舍弃玩弄“聪明、猜疑”的暧昧过程,这句本身也做到了关键性的心态转换。
最后,在放到《太聪明》的每个段落中,会发现对于“怕亲手将我的真心葬送”的心态其实也不尽相同。在第一次主歌(还未经过副歌)时,对于自己真正在乎的是自己还是这段关系,可能还未能明确定论,反而像是写出了对其中一种可能结果而产生的担心、受怕的情绪反应。但在第二次主歌后,才确认了不想失去对方的真心,并以多次重复来强调此事的重要性。
当然,《太聪明》的副歌还是起到了关键的转折作用,因为体认到造成“遥远的距离”的元凶是“因为太过于聪明”,成为转捩点,也是不让这段关系渐行渐远的停损点。以主歌为重点,副歌为辅的音乐作品实属少见,也因为通过这样的编排,才能顺利走向积极的结局。
重点赏析3:“不想被拆穿”的矛盾心态,现代网络与现实间的相处模式
作品具有记录时代的意义,才能与当下的听众产生共鸣而流传下去。《太聪明》毕竟也是超过二十年的作品,其中一定有“不合当代”的感情观,现在人的步调快速、自我价值观渐增,恋爱观也相对过去开放许多,如果像作品中的主角忽冷忽热、隐藏感受,通常就会被认为“目前还没有准备好进入一段关系”或是“想维持单身,甚至‘钓鱼’的状态”,网络上多数回答邀约“试不过三”,三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对方就会放弃这段可能的关系。
但这种在乎对方又想保有自尊、内心不确定的矛盾心态并未销声匿迹,可能变相散落在社交媒体之中,如发在私人账号的限时动态、分享符合内心感受的短视频、音乐,或是将故事藏在没有指名道姓的帖子中,这与二十年前把心情挂在即时通讯的状态栏、写博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不管是不是通过网络消解情绪,《太聪明》所提出的反思对现代人来说仍是重要的,以直接坦率而不耽误彼此的方式交流,或许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人际互动方式,当然如果能遇到愿意陪你消磨时光的人也不失为一种浪漫,都会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成长学习契机。
聪明来自比较和猜测,智慧走向反思与成长
MBTI十六型人格近年来在全球爆红,网友发现《太聪明》的歌词内容与量表中的INFP人格高度相符,因而追捧不已,包括对情感的敏感性;内心丰富,对艺术、文学相关有浓厚兴趣;追求和平,对世界充满理想等。
笔者前阵子偶然看到去年(2023年)陈绮贞在上海简单生活节的演出片段时主动提及此事,才惊然发现去年在中国大陆早已成为话题。不过我认为人格测验虽然可以成为话题,但不适宜变成对号入座,《太聪明》这首歌展现的是其中一项每个人都有可能发生的感情困惑,作品的开放性解读更昭示着它不仅局限于某部分性格之上。
沉溺于比较和划分的自以为聪明,最终会错失学习反思与成长中的智慧。
最后,笔者整理几项结论,供读者参考:
结论一:仅主(两段)、副歌共三段便不断在“描摹内心活动”和“面对现实关系”间交替进行,起初是玩着“怕被你看透,又怕你看不懂”的游戏,比起维持关系,更在乎的是自我,到后来才“怕亲手将我的真心葬送”,认清楚这段关系的重要,故决定不再猜忌、卖弄聪明,选择诚心相待。
结论二:比起“聪明”,这首歌看重的是“反思”。在情感关系与自我纠结的过程中,建议设立停损点,先认定当下何者重要,并主动采取行动,也许能打破很多尴尬、停滞的关系处境。
结论三:现在人的步调快速、自我价值观渐增,《太聪明》中“忽冷忽热”、“隐藏感受”的情感状态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比起过去可能需要更快速的反思与缩短抉择的时间,以直接坦率而不耽误彼此的方式交流或许更为成熟。
结论四:歌词中的文学性高,善于凝练语意、应用语序提前的方式突出重点,同时通过音乐的重复性来加强主旨,增加作品的可读性与“聪明”的一面。
问题:
你有自己对于《太聪明》这首歌的解读方式吗?欢迎分享!
还有哪一首陈绮贞的歌中有用字特别、她最常使用或他人很少使用的词呢?
你同意《太聪明》成为“INFP型人格”的代表歌吗?为什么?
参考资料
[注1]陈绮贞《groupies吉他手》专辑介绍
[注2]《还是会寂寞》——欢乐色彩背后的淡淡伤感(MUST社团法人中华音乐著作权协会)
作者信息
本文原文来自songstoryworks.com,作者为循声入座,原文标题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止损点。陈绮贞〈太聪明〉歌词分析:对爱与恐惧的矛盾心理》。文章对陈绮贞的歌曲《太聪明》进行了深入的歌词分析和情感解读,探讨了歌曲中蕴含的矛盾心理和成长主题。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通过对比分析、段落解读等方式,展现了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