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生死伦理观的中西视角:如何让生命有价值?
读书 | 生死伦理观的中西视角:如何让生命有价值?
导读:生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命题,而中西文化在生死观上有着不同的智慧。本文通过评析《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了儒家与基督教生死智慧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为我们理解生死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死问题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若放在以前,这两个话题相互间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联系:因为回避死亡,生死问题极少提及,而中西文化比较则似乎是很高深且专业的事情,其受众面相对也不大。但如今,两者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全新且极重要的研究领域。
众所周知,生命总是有死的存在,而人却是唯一意识到死亡的生命存在。生死问题,是人所面临的一切可能问题之中的“原点”问题,是经受着死亡威胁的人生问题,是人生的始源性问题。人的一切活动、筹划、操持、繁忙……如此种种,无不与之相关;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无一不以生死问题为其焦点前提。生死问题既是永恒的,又常变常新。在当代,由于技术介入生命与死亡的进程,生死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是被赋予技术的本质属性。不可否认,生死问题正在发生着本质性变迁,现代人已经由传统生死进入现代生死阶段,正如学者张永超指出的那样,现代生死问题呈现出三维面向:第一,生物科技背景下“生死困顿”问题;第二,现代性背景下“主体死亡”问题;第三,后现代背景下“意义迷失”问题。可见,生死问题聚焦了现代人生存的生命主体困境。
由于科技的进步,我们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然而技术只是教会我们“怎么做”,却不能告诉我们“意义如何”。在多元化的旗号之下,每种观念都似乎一样有价值,但实质上,在貌似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隐藏着的是思想观念的混乱。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局面:一方面,传统思想资源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心灵安顿的精神需要,当代生死伦理还处于探索与寻建中;另一方面,西方生死观念也得以广泛传播,但却又处于某种无序状态。
在跨文化研究中,既要研究不同文化的现时态,也要研究不同文化的历时态,更要研究不同文化的经典态。因此,对经典文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显然非常重要。王治军博士的《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交织着生死问题与文化比较研究两大热门话题。
《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比较研究》
王治军 著,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我们不妨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结构体系三个方面对本书做一番鸟瞰式领略:
第一,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本书的内容是对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儒家生死智慧,与以保罗为代表的基督教生死智慧进行比较,兼有跨伦理与宗教和会通中西的特点。作者通过传统儒家与基督教的生死对话,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儒家生死智慧与基督教生死智慧的清晰画面。
传统儒家的生死智慧在哪里?秉持“未知生,焉知死”的态度,传统儒家对生前死后基本上是存而不论。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将此理解为对生死问题的回避,这未免过于片面和绝对。深入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对死亡存而不论,在实际上则是以生观死、以生安死。藉由对于当下现实生命的专注,安顿生命进而超越生死,这是儒家思想的大智慧所在。这种观念落地于现实生活,便是中国老百姓重生顺死的朴素观念。它以现实生命的意义为立足点与落脚点,在当下现实中寻求死亡解脱之道。简言之,就是人们在生息劳作、孝敬父母以及友爱他人中获得生命的价值感与意义感;通过养育子孙,延续家族血脉获得个体生命不死;个体尽在世为人之天职,即足以抵消死亡之焦虑,获得内心的坦然与宁静,达到一种“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的境界。儒家的生死智慧,是由重生顺死理性支撑的智慧,朴素而坚实,这种智慧融死于生,超越了生死之间的对立。
基督教则借助神的拯救和死后天堂救世救人,使人提升生命并获得超越生死的智慧。基督教生死智慧是由来世信仰支撑的智慧,绵长而坚韧,这种智慧出死入生,以来世永生超越尘世有限之死。作者通过研究告诉我们,这两种生死智慧各具特色,在当今人们面临错综复杂的生死现实处境时,结合两种生死智慧,建构一种凝聚多元智慧的当代生死伦理观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第二,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书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个人独特生活经历方面,综合分析孟子和保罗生死思想的形成原因,分析孟子与保罗在生命历程中如何回应面对的生死现实,并促成其生死思想的萌生、转化与完善。这种比较研究视角克服了文化比较中的一个弊端:即只重文本之间的比较,忽略了思想家特定生活境遇、人生历程对其思想影响。正如作者所说:“生死问题从来都不是局限于书本的形而上问题,而是产生于思想家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与关怀。”
众所周知,跨文化比较研究有一个方法论难题,那就是如何回应文化的不可公度性。问题解决的关键就是于是否发现使两种文化具有可比性的“共有框架”,只有找出并确定一个共有框架,方可经由这一可比性发现其间的可公度性。显然,作者找到了,他通过将比较研究视角由传统的单纯文本研究转向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中发现了文本与文本作者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逻辑。
之所以这样做,其深层原因是生死问题的内在本质要求。关于生死的任何理论都遵循生死的一个本质属性,即生死的个体亲历性与不可替代性。任何生死都是“我的”生死,这就决定了作者总是具体生死境遇中的人,这就是说,任何人关于生死的看法与思想均是源于“我的”生死经历与体验,是作者对当下现实的反思与关照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有关生死的观念文本时,就必须回溯到文本作者本人的生死体验中,才能得到对文本的准确性解读。显然,返回到孟子与保罗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生活,正是本书作者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
作者用足够长的篇幅,为我们细致描绘了两位伟大思想家生活在其中的那个时代的真实图景。孟子生活的时代,战争杀人盈野、暴政率兽食人,民生艰难,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孟子出生时家庭衰败,幼年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自是艰难,但母亲非常注重对孟子的教育,给予孟子以尽可能周全的呵护和爱。在其成长求学的过程中,接触到孔子的学说,并踏上立志传播儒学,游说诸侯推行仁政的艰难行程。显然,孟子所处的时代及独特生活经历体验,与他“平治天下”和“养生送死而无憾”的生死关怀思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保罗生活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社会,这是一个宗教信仰四分五裂,而且道德坠落的时代。保罗一生贫穷,备受艰难困苦,从小就深刻地体验到犹太民族的苦难,自小接受较好的犹太传统教育,并确立他的民族文化信仰。保罗的生死关怀思想,离不开他个人对所处时代的反思及生活经历的影响。
这一番比较令读者既能领会到各自生死观念的内在现实性品质,同时也明确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认识与看待凝聚他们生命体验的生死观念。
第三,体系结构上的严谨性。本书的基本脉络:从孟子和保罗思想产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分析了他们生死关怀各自具有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孟子和保罗融会贯通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探讨孟子之“性善”与保罗的“罪性”的分野与生命提升方式的异同,进一步比较了孟子与保罗生命价值论之异同。在上述理论的铺垫下,对比孟子与保罗生死超越论的异同,借此深入孟子与保罗的生命世界,揭示出二人生死思想的全貌与内在生成机制。最后落脚于比较研究的当代价值,凸显出文章的现实关怀。
生死问题是人性的本质性问题,生死问题是渗透于人性之中的,无论孟子还是保罗,生死观念与其人性论是一个有机体,人性论将生死观念隐含其中。作者洞悉此理,将人性论分析作为生死伦理比较研究的逻辑前提,并在人性论分析中揭示出关于人之生死的属人或属神本质,这实在是作者的高明所在。然而,即便是人也难逃一死,那么如何让生命有价值?人总不能因为必死而忧惧终日,这无疑于自行毁灭。对此的回应就是生命价值论的建构,以此为个体生命安顿提供精神指引。当然,就算我们明确生命的价值,但还是不能无视现实中的死亡现象,唯有直面死亡,超越生死,才能获得内心宁静并活在当下。因此,生死超越论本质上是站在生命的终点关照当下,从而真正化解面对死亡时的内心焦虑。
总之,人之生死本质是什么,如何让生命有价值以及如何超越生死,无疑是生死伦理观需要解答的三个基本问题,缺一不可。作者正是以此为依据来展开本书的主体部分,充分体现了理论上的严谨性。
本书的研究从历史中的现实入手,展开对孟子与保罗生死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最后以关注当代现实为结尾,有始有终,充分展开了作者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与关切现实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