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产权日:揭秘种子界的“黑科技”
世界知识产权日:揭秘种子界的“黑科技”
2025年4月26日是第25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的主题是“知识产权和音乐:感受知识产权的节拍”。这一主题强调了知识产权在音乐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创新正在影响着各行各业,包括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领域。
近年来,我国种业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据统计,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6%。在2024中国种子大会上,多家种业企业展示了最新研发成果,如北大荒垦丰种业的龙垦系列大豆品种、广东省科学院的粤糖系列甘蔗品种等。这些新品种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增强了其抗逆性和适应性。
在种业创新方面,我国已实现多个重要突破。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华西牛、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开始加快应用;耐盐碱水稻、小麦品种和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也已初步培育成功。这些创新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
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案例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该研究所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了种子全产业链追溯系统,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技术助力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今年开春,10万袋外包装上印着可全程溯源二维码的蔬菜种子将在全国各地开始播种,这些种子都是我们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温常龙介绍道。
这些“科技种子”能够实现全产业链追溯,得益于蔬菜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开展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该项目研究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多方参与监管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技术体系,成功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解决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难题
长期以来,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以蔬菜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一个甜瓜新品种为例,该品种一经推出就获得市场欢迎,但不久后就出现了大量侵权行为。据温常龙介绍,上市第一年,种子售价每斤6500元,而侵权种子的出现使得价格被压低至每斤1000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蔬菜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建立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主要蔬菜作物种子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平台。该平台具有以下创新特点:
全产业链监控:通过制定种子信息采集条码技术规范,实现从育种到销售的全程监控。
多方参与:支持不同主体灵活接入,形成种子安全追溯全链条的信息数据链。
防伪功能:对接“长安链”区块链平台,通过高级加密算法实现数据防伪。
公众参与:设计富含多种信息的二维码,用户可通过扫码查验种子真伪,并反馈疑似侵权信息。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育种者的权益,还提升了农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目前,该追溯系统已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等省市的100多家种子生产加工企业中应用,覆盖了西瓜、黄瓜、番茄等多个蔬菜品种。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追溯系统,引导农民提升保护知识产权意识,用正版种子,种出更好的蔬菜。”温常龙表示,下一步,追溯系统将逐步纳入蔬菜研究所研发的全部新品种,并面向全国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进行示范和推广。
在世界知识产权日即将到来之际,这个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更多类似创新举措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种业发展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