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美其美,以标准化管理保障舌尖安全
各美其美,以标准化管理保障舌尖安全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上海多个地区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建设和多方联动,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特别是针对老年人、学生等重点群体的餐饮安全。
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有着近5万常住老年人口。如何解决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孤寡和独居老人的就餐问题,成为街道的头等民生大事。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便民的老年助餐点服务需求逐渐增加。2020年,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会同质量协会制定了老年助餐团体标准。这一标准在浦兴街道先行先试,街道在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供给渠道的基础上,对老年助餐工作施行了四个“标准化”管理。此后,街道还成立了“惠民尚食助餐联盟”,旨在进一步提升辖区助餐品质,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让居民吃上放心餐、营养餐、爱心餐。
针对养老机构的食品安全,街道在辖区4家养老院全覆盖开展“执法+服务”行动,通过“事前指导”,引导养老院自觉守法、自我纠错、依法经营,在食品安全、价格收费、药品安全、广告等领域规范化经营,打造行业标杆。
据浦兴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施皓介绍,作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改革中的核心创新设计,街道探索打造了长岛路食品安全示范街区。对照食品经营实体示范店基本标准,街道为每户经营单位量身制定了方案,逐一指导各项创建措施实施,改善后厨运营硬件,提升食品安全软实力。
浦兴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主任施皓(右)
欧阳路街道面积虽小却人口密集,常住人口约7万余人,老年群体占比较大。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军表示,面对这一特殊的人口结构,街道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采取了更加细致入微、贴心服务的措施,确保老年居民能够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面对老年群体就餐难的问题,欧阳路街道增加了4个社区长者食堂,实现了居民区的全覆盖。在保障便利性的同时,欧阳市场监管所与街道紧密合作,对长者食堂的食品安全检查推行联合检查的模式,由市场监管所的执法人员同街道包保干部一起,每季度均对长者食堂进行全覆盖检查1次,共计3次,出动人数48人,确保食品安全无虞,让老年群体吃得安心。
针对辖区内老年居民偏好实体店采购食品原料的特点,欧阳路街道还加大了对农贸市场和沿街小菜店的监管力度。通过源头追溯和快速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蔬菜、水产品、肉类等食品原料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居民餐桌上的安全。今年,由欧阳市场监管所对沿街菜店销售的126个品种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检,仅有5个不合格品种,不合格率仅为3.9%,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市场监管所与街道的共同努力和严格管理。对于抽检不合格的菜店,市场监管所在处罚的同时,要求立即整改并召回不合格产品,坚决从源头上杜绝食品安全隐患。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军
七宝镇常住人口约26.5万人,下辖62个居村,人居密度大,夜市充满了烟火气,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带来较大隐患。
强化夜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七宝镇食药安办和市场监管所共同起草并发布了闵行区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食品摊贩管理规范》,并推行“七个统一”管理模式。比如,统一店招店牌,为食品摊贩制作统一样式的摊位、店招、店牌,打造整洁有序的夜市外部形象;统一信息公示,为摊贩制发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将经营户的公示卡、管理制度、动态评级等内容进行公示,接受消费者监督;统一了食品安全自查,把好食品“原料关”、人员“健康关”,日常巡查食品摊贩的经营品种、加工操作;统一粗加工环节,辟出专门区域供食品摊贩进行粗加工,解决因加工场地小而造成的生熟食品交叉污染问题。此外,还统一了受理消费投诉、废弃物处置、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等,建立完善标准化治理体系,多措并举,走出了一条七宝特色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之路。
七宝镇镇长钟华表示,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但对食品安全问题绝对“零容忍”。七宝镇将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打造七宝镇食品安全三心工程,将食品安全提升为政府营商工作的新质生产力。
七宝镇镇长钟华(左一)
去年,南京路新世界城荣获黄浦区首个“绿色餐厅示范商圈”称号,旺池川萃等3家餐厅获“绿色餐厅示范店”称号,陶陶居等6家餐厅获“绿色餐厅”称号。南京东路街道正以“社-政-企”联动,助力建设“食品安全、低碳环保、诚信经营”的“绿色餐厅”。
在建设“绿色餐厅”的过程中,市场监管部门以“绣花功夫”织牢安全底线。一方面,街道成立食品安全“两个责任”领导小组,完成40户“小餐饮店标准化管理”试点推广,街道、居委两级113名包保干部督导1454户食品经营单位,督导完成率100%;另一方面,市场监督管理所、综合行政执法队、3个综合网格联勤联动整治黄河路、青岛路、浙江路等重点路段,同时对南京路上已授牌的企业定期开展“回头看”,守牢食品安全底线。
“社-政-企”联动也是突出特点。南京东路街道建设山海关路食品药品科普站“快检实验室”,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快速检测”服务,涵盖农药残留、瘦肉精等,形成“部门监管+自律管理+社会共治”的管理格局。
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万明民表示,街道将以“绿色餐厅”创建为契机,树立一批行业标杆,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食安氛围。
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万明民(右)
杨浦区学校众多,校园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这是长白新村街道一直以来的关注重点。以大学校园为例,学校食堂供餐体量巨大、经营形式多样、责任主体多元,学校食品安全监管面广、量大、线长,如何在让师生满意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
为此,长白新村街道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创建工作和包保工作相结合,对辖区内学校食堂等进行督导,街道食安办牵头,各部门、居委全力配合。由街道处级领导带头包保,重点检查学校的食品原料采购、食堂的餐具清洗消毒、人员健康管理等内容,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
除了每年开学季等重点时间段的专项检查外,街道也非常注重对学校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长白新村街道还与学校建立沟通机制,开展“五进”活动,进入学校、社区,举办食品安全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将食品安全知识传递到家庭。
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冯倍欢表示,未来街道将继续加强对校园餐饮安全的督导检查,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切实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
长白新村街道办事处主任冯倍欢(左)
近年来,马陆镇采取“微网融合”+“数智赋能”双轮驱动的策略,让食品安全治理不仅在组织架构上实现了深度整合,更在机制应用上不断探索创新。
聚焦“微网融合”,从去年开始,马陆镇在嘉定新城核心区试行食品安全小微网格快处机制,今年这一机制已推广到全镇,由市场监督管理所干部、食品安全检查员、村片条线干部、居委条线干部、片区民警、包保干部和其他共治力量共同参与,同时进一步将责任区域细分至每个村宅、每条路段,形成了无缝对接,使食品安全小微网格成为食品问题发现化解的“前沿哨岗”、群众联络反馈食品安全问题的“神经末梢”,促使马陆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现从单一管理向多元共治的转变。
聚焦“数智赋能”,今年马陆镇新建一座标准化食品药品科普站,以此为基础打造1:1线上网络版食品药品科普站,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通过在线上科普站公示小微网格工作组联络方式,市民能轻松对接食品安全监管流程,形成“指尖上的监管”新格局。
马陆镇镇长叶蓉介绍,“小微网格”“线上科普”两张网有机结合,“数智赋能”食品安全网格治理,实现从发现到处置的全链条高效运行,有效提升了食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嘉定区马陆镇镇长叶蓉(右)
供稿:市局食品协调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