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麦冬种植插上科技翅膀,产量品质双提升
四川麦冬种植插上科技翅膀,产量品质双提升
四川麦冬,作为著名的川产道地药材,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500多年前。如今,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麦冬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国70%以上,出口量更是高达80%。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引入,四川麦冬种植插上了科技翅膀,不仅提升了产量和品质,还实现了农民增收。
土壤改良:为麦冬生长打造优质环境
在麦冬种植中,土壤质量直接影响着产量和品质。四川嘉道博文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道地药材创新中心,通过高活性生物腐殖酸产品进行土壤改良,优化微生物菌群,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降低重金属富集,提升麦冬品质和产量。
具体来说,这种土壤改良技术能够:
- 降低麦冬中的重金属含量,提高安全性
- 增加有效成分含量,提升品质
- 实现稳定产量,达到240公斤/亩以上
在三台县的麦冬种植基地,这种土壤改良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实施全程技术服务方案,项目区域内麦冬平均亩产达到233.7公斤,高产田块可达270公斤,且麦冬有效成分麦冬皂苷-D显著增加。
智能化管理:让农民足不出户掌控麦田
在智能化管理方面,虽然目前四川麦冬种植尚未大规模应用5G智慧农业技术,但我们可以借鉴河南兰考县的智慧农业经验,展望未来麦冬种植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兰考县通过5G+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农田的全方位监测。田间布设的气象站、虫情测报灯、墒情监测站等设备,实时采集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病虫害等关键信息,并通过移动5G网络传输至指挥调度平台。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控麦田情况,及时做出科学决策。
复合种植:实现“一地多收”的高效农业
在三台县,农民们还探索出了“麦冬+玉米+苦瓜”的复合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具体操作是在麦冬生产早期,每8-10行套种一行玉米,同时按照每亩60-70根的密度安装水泥柱,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和收获后利用麦冬上部空间发展苦瓜等藤蔓作物。这种复合种植模式下,每亩耕地能实现:
- 2500-3000斤鲜麦冬
- 1600斤玉米
- 5000-8000斤蔬菜
- 2吨黄储或5吨青储饲料秸秆的产出
这种模式充分释放了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了粮、药、菜、饲一地多收,达到了“千斤粮、万元钱”的复合生产目标。
科技创新推动麦冬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四川麦冬产业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以三台县为例,2025年麦冬总产量预计达到1.5万吨,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2020年,“涪城麦冬”更是入列《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首批地理标志互认名单,进一步提升了其国际影响力。
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麦冬种植方式,也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以邹居发为例,他家种植6亩麦冬,去年毛利润达到25万元。这背后,正是现代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
未来,随着更多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四川麦冬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为我国中药材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