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贵族墓穴的秘密:北魏壁画墓新发现
鲜卑贵族墓穴的秘密:北魏壁画墓新发现
2005年7月,山西大同市沙岭村东北的一处高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北魏时期的墓葬群。这处墓葬群位于御河之东,208国道东侧,海拔1050米,共包含12座墓葬。其中,7号墓(M7)是唯一保存有纪年文字漆画和壁画的砖室墓,其精美的壁画为我们揭示了鲜卑贵族墓穴内部装饰的独特艺术风格。
墓葬形制与出土文物
M7位于墓群北部,坐东朝西,方向272°,是一座长斜坡底墓道砖构单室墓。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残长10米,宽1.2-1.4米,坡度18°。甬道顶部呈拱形券顶,墓室砌筑于东西长4.2米、南北宽3.4米的长方形土圹内,平面呈弧边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2.86米,残留高度2.24米。墓室内盗扰严重,仅存少量木质葬具残片和一个石灰枕,以及两段牛腿骨。
墓葬共出土27件器物,包括5件釉陶壶(施釉颜色有黄褐、酱褐色两种)、5件素陶罐(大小不一)、6件素陶壶、1件铁器(釜状)、1件铜帐钩(龙首状)、1件铜泡钉、1件铜牌饰、6件银圆饰和1件漆耳杯。漆耳杯底部刻有“莫人”二字,保存较为完好。
壁画内容与艺术特色
墓室四壁和甬道的顶、侧部绘有精美壁画,总面积约24平方米。北壁壁画面积约6.43平方米,以宽约15厘米的红色水平线将画面分为上下两栏,上栏又以宽2.3厘米的红色纵向线分为六格,每格内画一形态各异的奇禽异兽。下栏从上到下共七行,第一行绘有19位女侍,头挽花髻、帔帛绕臂、前倾站立、长裙曳地。细红线隔离之下是一幅盛大的车马出行图,包括6名执缰的导骑、6名吹角的军乐,以及头戴红色风帽、身穿红色披风、手持长矛和弓箭的兵士。第三行和第六行是扛幡持节的男侍卫,第四行和第五行是持仪刀的卫士,第八行是持长柄扇的仪仗队。
墓室东部残留大量破损严重的漆皮,经过清理拼对,可以辨识出夫妇并坐、庖厨炊作、打场等画面。夫妇并坐图中,男主人头戴黑色风帽,身着褐色交领袍衫,左手放在凭几上,右手握麈尾;女主人头戴黑色风帽,右手握圆形团扇,与男主人并坐于榻上。庖厨炊作图展现了厨房内的忙碌场景,包括汲水、炊煮、砍柴等画面。打场图则描绘了野外生产劳作的场景,有粮堆、树木和正在劳作的鲜卑族男子。
此外,墓室还发现了一块带有隶书题记的漆皮,记载了墓主人的去世时间、身份和葬礼信息。题记提到“太延元年(435)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墓主人是破多罗部的太夫人,其子官职为侍中、主客尚书、太子少保、平西大将军。破多罗部是鲜卑的别种,于道武帝拓跋珪天兴四年(401)或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四年(427)迁至北魏首都平城。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鲜卑贵族的生活场景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鲜卑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例如,墓主人厅堂图中,墓主人端坐于汉式厅堂内,身着汉服,身后有网格状靠背,几案上置生活用具,屋外绘有神树及神鸟,体现了鲜卑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和认同。
同时,壁画中还保留了鲜卑族的自身特色,如狩猎图中的骑马射箭、伪装猎人、穹庐顶毡帐等元素,展现了鲜卑族的游牧传统。庄园生活图则描绘了农耕封建庄园的景象,反映了鲜卑贵族在定居生活中的经济形态。
2020年在大同七里村发现的另一座北魏壁画墓,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鲜卑贵族生活的认识。该墓葬墓室四壁绘有出行、起居、宴乐、夫妇对坐、狩猎、莲花图等壁画,墓内保存一座完整的漆木棺及丝纺织品、服饰、漆器等,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生活风貌和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这些珍贵的壁画和文物,不仅展示了鲜卑贵族的奢华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北魏时期社会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些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贵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