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变性背后的心理揭秘:从童年经历到性别认同
金星变性背后的心理揭秘:从童年经历到性别认同
金星,这位中国最著名的跨性别者,从男性转变为女性的经历一直备受关注。她从小性格阴柔,喜欢舞蹈,曾多次表示自己渴望成为女性。然而,她的性别烦躁究竟是先天还是后天形成?通过深入分析金星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我们发现她的性别烦躁可能是源自于后天的经历。这个结论引发了人们对性别认同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更多有类似困扰的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童年的性别认知:阴柔性格的形成
1967年,金星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父亲在部队工作,母亲是科学研究院的资料保管员。由于父亲工作繁忙,金星从小就跟母亲、姐姐相处的时间比较多,母亲、姐姐也宠爱他。在金星3岁之前,他经常跟着母亲去女澡堂洗澡,而且从没有感觉到不自然、害羞。
金星从小就展现出对舞蹈的喜爱与热情。在那个年代,学舞蹈的女孩比男孩多得多,像金星这么热爱舞蹈的男孩就更少了。9岁时,金星如愿进入了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后来因表现出色,被送去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进修。1985 年,金星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开始在国内外舞坛崭露头角,去美国继续进修,去世界各地演出,获得很多奖项和荣誉。
在这期间,金星想变成女性的念头却从未动摇过,甚至变得更加坚定。那时候的金星还谈过几段恋爱,对方都是外籍男性,都喜欢他那种阴柔、像女子般的气质。还有消息说,金星在美国接受过相关的心理测验。若分数达60分及以上,倾向女性;70 分及以上能做女人;90分及以上则为完全的女人。金星当时的测试成绩达97分。
性别不安的成因:后天经历的影响
从上面的公开经历来看,似乎金星从出生起,其性格和内心就是个女孩,仿佛产品出厂时被装错了包装袋。但是,根据精准精神心理学的知识,金星从小就性格阴柔、渴望成为女性,很可能与以下3方面的后天经历有关。
第一,金星从小就跟父亲聚少离多,成长过程中缺乏男性角色的陪伴和引导,而是跟母亲、姐姐相处得多,感情更亲密。这导致儿时的金星缺乏阳刚之气,而且跟女性相处时更自在、快乐,在不知不觉间也习得了很多身边女性的认知和观念,并以为那是自己本来就有的。
还有,虽然金星小时候很喜欢跟女孩儿一起玩,但有些场合下,毕竟男女有别,要区分对待。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金星因为希望继续跟女孩儿们待在一起,或希望得到跟女孩一样的待遇,所以希望自己也是个女孩。
我们在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中,就遇到一个男孩属于这种情况。这个男孩也从小就想要变性,而且跟儿童时期的一件事有关。当时他很小,跟女孩儿们玩得很开心。突然,女孩儿们说要上厕所了,成群结队地往女厕走。这孩子当时懵懵懂懂的,也想跟着大家一起去。结果有个女孩转头阻止了他,说,“这是女厕,你应该去对面的男厕。”这个男孩当时非常郁闷,“为什么我不能跟我的小伙伴们一起上厕所呢?”他的内心萌发了一种想法:我要是变成女孩就好了!
还有,不排除小时候的金星跟男孩相处、玩耍时,曾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遭到男孩欺凌、嘲笑、捉弄等,所以对男孩产生了抵触和厌恶,并且不希望自己属于这个群体。我们以前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个男孩在幼儿园时被其他男孩欺负,他感到非常痛苦,开始厌恶自己的男性身份,渴望变成女孩以逃避这种痛苦。
变性决定的心理动机:个人、家庭与社会的影响
1995年,28岁的金星在北京接受了变性手术,从一名小伙子变成了一名姑娘。在那个时代的国内社会,这个举动绝对是惊世骇俗的。成为女性后,金星继续在国内外演出、获奖,还跨界到主持、脱口秀、综艺和电影等领域。她刚出道时,因为性格直率、敢怒敢言,很受欢迎。她还跟德国人汉斯结婚,收养了3个孩子,从媒体报道来看,家庭生活也很幸福。
所以,在国内LGBTQ+人士的眼里,尤其是也有性别烦躁的青少年的心目中,金星简直是闪闪发光的榜样:不但追随心中所想,勇敢地改变了性别,还事业有成,家庭幸福。
金星向姐姐坦白了自己要变性的想法,“倘若继续这般生活,自己要么发疯,要么就会选择自杀。”金星姐姐泣不成声,但表示自己会支持。金星还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但父母完全无法接受,金星只好暂时作罢。直到1995 年春节,金星回到沈阳过年,又跟父母提及做变性手术。父母当场落泪,连准备年夜饭都没了心情。金星含泪向父母倾诉自己身为男人的烦恼,还表示:若父母不同意,自己便去流浪。再加上金星的姐姐也不断劝父母,最终父母才松了口,同意金星做变性手术。
1995年,金星在北京香山整形医院做变性手术。变性手术极为复杂,风险极高,金星在变性的过程中经历了极大的痛苦,还曾因医疗事故导致小腿受伤。但金星全程坚持了下来,最终如愿成了一名女性。不过,金星没法正常生育,而且要定期注射雌激素。
跨性别者心理发展的启示:普遍性与特殊性
金星的案例为我们理解跨性别者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跨性别者可能经历性别不安,但并非所有跨性别者都会寻求医疗干预。跨性别者的性别认同与其性倾向无关。许多跨性别人士在工作和公共场所常遭遇歧视。
跨性别和变性之间一般依据社会性别(心理及社会性的性别)和生理性别的差异来作区别。因此,变性可以说是较注重于生理层面的性别;而跨性别则较着重于心理性别倾向和性别角色.。许多跨性别人士更喜欢以跨性别者来自称,并抗拒以变性者自称。比如美国跨性别女性克里斯汀·约根森 Christine Jorgensen于1979年公开拒绝承认自己为-{「}-变性者-{」}-,而用跨性别者自称,并说道:-{「}-性别不是与床伴有关,而是与身份有关-{」}-。这意味著跨性别实际上是关于性别认同的。但是一些变性人反对将自己列入跨性别此一伞式术语中。
人类学家戴维·瓦伦丁(David Valentine)在其2007年的著作《跨性别:一个分类的民族志》(Transgender, an Ethnography of a Categ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