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冬会倒计时!哈尔滨友谊宫设计理念揭秘
亚冬会倒计时!哈尔滨友谊宫设计理念揭秘
随着第九届亚冬会临近,哈尔滨友谊宫的改造项目备受关注。这座始建于1954年的地标建筑,不仅见证了中俄两国的友谊,更承载着哈尔滨的城市记忆。此次改造,以“简约、安全、绿色、经典”为总体原则,以“抚今追昔,中西合璧”为核心设计理念,力求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注入现代科技元素,展现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魅力。
设计理念:中西合璧,古今交融
“抚今追昔,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贯穿整个改造项目。为了更好地诠释这一理念,哈尔滨城发投集团特别邀请了俄罗斯圣彼得堡伊·叶·列宾艺术学院建筑系院长尼古拉·奥列戈维奇·斯梅尔科夫先生,以及原友谊宫设计师李光耀先生的孙女李楠女士参与深化设计工作。李楠女士拥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美国德州Texas A&M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是美国注册建筑师,曾任希尔顿酒店集团大中华区项目及设计总监。
改造亮点: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外观设计:中式建筑风格与现代元素的结合
改造后的友谊宫保留了原有的中式建筑风格大门牌楼,金属格栅与石材墙面虚实结合,实现了流动的水体与错落层层递进的中式古典石材墙面的完美融合,呈现出组合式立体建筑园林景观。
大堂设计:俄式元素与中国符号的巧妙融合
步入友谊宫主楼大堂,现代酒店气息扑面而来。设计师将俄式元素与中国符号自然地融入地域特色之中:大型油画《雨后的中央大街》悬挂在大堂主立面上,大堂中央一组爱奥尼克圆柱与水晶吊灯相呼应,水刀石材工艺铺装地面采用中国传统灯笼图案。
客房设计:简约而不简单的空间美学
友谊宫拥有280间客房,每间客房都采用了不同的油漆做法、颜色对比和比例关系,让空间立面协调统一。客房和卫生间采用米色带有机理感的大理石,通过分缝处理,呈现出立体、温馨、明快的效果。
会堂设计:低调内敛中的现代气息
友谊会堂入口大堂、前厅、多功能金色大厅、会见厅、会议室等,设计风格低调内敛,动线规划合理,设计语言简洁明快。主要空间立面上创作反映哈尔滨历史人文风貌的大型油画,呈现哈尔滨百年历史底蕴,承载政务会见、会议等重要职能。
绿色环保与智能建造
此次改造严格遵循亚冬会会议保障宾馆建设要求,选材用料方面参照亚冬会场馆环保管控材料品牌白名单,选用低碳环保材料,打造绿色经典工程。在智能建造方面,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施工阶段应用,有效复核空间结构,科学布设机电综合管线。同时,搭载先进的现代酒店客控、安防、通讯智能化管理系统和配套设施,全面提升酒店智能化体验。
城市新地标:文旅融合的新选择
改造后的友谊宫不仅是一座酒店,更将成为哈尔滨文旅新地标。它依托中俄历史文化交融底蕴,高标准做好接待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展现城市特色及人文风貌。作为亚冬会保障宾馆,友谊宫将以全新面貌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展现哈尔滨的热情与魅力。
哈尔滨友谊宫的改造项目,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一次中俄文化的深情对话,更是一次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它将以全新面貌迎接亚冬会的到来,续写哈尔滨的冰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