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肚子疼?警惕肠套叠!
宝宝肚子疼?警惕肠套叠!
小美是一个活泼可爱的10个月大的宝宝,一天傍晚,她突然开始大声啼哭,怎么哄都哄不好。妈妈发现她的腹部有些鼓鼓的,还伴有呕吐,甚至拉出了像果酱一样的大便。意识到情况不对劲,妈妈赶紧带她去了医院。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诊为肠套叠,这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
什么是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内陷(套叠)入自身肠腔内,形成类似“望远镜”一样的结构。这种疾病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4-36月龄的宝宝,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肠套叠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病毒感染、肠道感染或某些基础疾病有关。
如何识别肠套叠?
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
阵发性哭闹:宝宝会突然出现剧烈的哭闹,持续几分钟后又恢复正常,间隔一段时间后再次发作。这是因为肠道的间歇性收缩引起的疼痛。
呕吐:在腹痛发作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呕吐,呕吐物可能是食物或黄绿色的胆汁。
腹部包块:在宝宝的腹部可以摸到一个腊肠样的硬块,位置多在右上腹。
果酱样大便:由于肠道出血和黏液混合,宝宝的大便会呈现特殊的果酱色。
除了这些典型症状,有的宝宝还可能出现发热、脱水、精神状态差等表现。如果发现这些症状,一定要立即就医,因为肠套叠可能导致肠道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治疗肠套叠?
一旦确诊,医生通常会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灌肠复位:这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肛门插入导管,用空气或生理盐水灌肠,借助压力将套叠的肠管推回原位。这种方法成功率很高,大多数宝宝在24小时内可以复位成功。
手术治疗:如果灌肠复位失败,或者宝宝出现肠坏死、穿孔等严重情况,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了。手术医生会打开腹腔,手动将套叠的肠管复位,并检查是否有其他并发症。
日常护理和预防
观察症状:家长要时刻留意宝宝的异常表现,特别是阵发性哭闹、呕吐和大便颜色的改变。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喂养或突然改变饮食结构。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宝宝接触感染源。
定期体检: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基础疾病。
避免剧烈运动:在宝宝康复期间,要避免剧烈的活动,以免引起复发。
肠套叠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及时发现和治疗,大多数宝宝都能很快康复。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就医,不要拖延。同时,通过合理的护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肠套叠的发生风险。
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远离疾病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