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中药材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的中药材
白芷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等功效。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白芷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
基本信息
- 别名:薛芷、芳香
- 中文学名:白芷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目:伞形目
- 科:伞形科
- 属:当归属
- 种:白芷、杭白芷
- 分布区域:东北、华北地区
- 采收时间:夏、秋二季
- 用量:3-10g
- 毒性:无毒
入药部位
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性味与归经
- 性味:味辛,性温
-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效与主治
-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
相关配伍
- 与防风、羌活等同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
- 与薄荷、菊花、蔓荆子同用,用于外感风热。
- 与石膏、黄连同用,用于牙痛。
- 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用于治鼻渊头痛。
- 与蒲公英、瓜蒌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乳用不起;与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脓出不畅。
- 与鹿角霜、白术、炮姜等同用,可用于寒湿带下;与车前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禁忌
阴虚血热者忌服。
炮制方法
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生理特性
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地,白芷适应性很强,耐寒、喜温和湿润气候,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喜向阳、光照充足的环境。白芷是根深喜肥植物,种植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湿润而又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地,在黏土、土壤过沙、浅薄中种植则主根小而分叉多,亦不宜在盐碱地栽培,不宜重茬。白芷抽蓄后,根部变空心腐烂,不能作药用。冬季若土壤干旱而遇冻,幼苗容易冻死,但若土壤湿润,则幼苗可忍受-6~-8℃低温。在过于寒冷的高山地或荫蔽的地方,生长不良。
产地
主产于中国东北及华北地区,国内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药用。
相关论述
1.《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齿痛、小便出血,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鼻衄、刀箭金疮。”
2.《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3.《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