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朋友们!”作家笔下的春节往事
“春节到了,朋友们!”作家笔下的春节往事
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消息无疑为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新的意义。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触描绘着春节的点点滴滴,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们的文字世界,感受他们笔下的春节往事。
图|视觉中国
丁玲:《过年》中的孤独与思念
1929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三人合办的《红黑》文学杂志虽然只出版了八期就停刊,但在这期间,丁玲发表了包括《过年》在内的五篇文章。这篇短篇小说通过描写小菡在舅舅家过年的场景,展现了热闹背后的孤独。
小说中,大家庭的热闹场景与小菡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小菡经了这热闹的,严肃的景象,她分析不出她的郁郁来。她望到舅舅舅妈,心里就难过,她望到默然站在房门口的妈,她简直想哭了。这年又并不属于她,那为什么她要陪人过年呢?"这段描写,既展现了春节的热闹氛围,又透露出小菡内心的孤独与对母亲的思念。
鲁迅:《鲁迅日记》中的家国情怀
相较于鲁迅在《祝福》中描绘的鲁镇过年景象,《鲁迅日记》则记录了更加私人化的记忆。1933年1月25日除夕这一天,鲁迅的心情感觉十分的不错,烧了菜又买了烟花爆竹,带着儿子海婴跑到了屋顶上去放烟花,这是一个一团和气亲昵温馨的春节。
然而,在这团和气中,鲁迅却写下了"盖如此度岁,不能者已二年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1932年1月28日发生的一·二八事变,上海遭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中国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全部被烧毁,十多万册宋版、元版珍贵古籍图书和清乾隆年间缮写的四库全书亦毁于此次战火。1932年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战火稍歇,上海又恢复了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1933年1月26日大年初一,鲁迅写诗"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讽刺时局。淞沪抗战的炮火犹在耳边,抗日人民仍在奔走疾呼,在1933年这个短暂平静的除夕,烟花和炮竹或许也让鲁迅想到了刚刚过去的战争烟云。
汪曾祺:《岁寒三友》中的温情与希望
汪曾祺可能是中国作家中写春节最多、也写得最好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家乡高邮过年时摘腊梅穿珠花送给长辈,还是元宵时牵着自己做的兔子灯到处串门,亦或是西南联大时昆明人过年时在地上铺松针,都充满了烟火气。
在《岁寒三友》这篇短篇小说中,汪曾祺通过描写靳彝甫、陶虎臣、王瘦臣三个糊涂本分又穷得叮当响的小老板,在变动的时代中处处碰壁,家徒四壁,无路可走,但三个人相濡以沫,在彼此最困难的时候还能伸手拉对方一把。小说在结尾安排了一个温情而意味深长的场景:腊月三十这天,外面正下着大雪,三个朋友聚在酒馆一起喝酒,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结语
作家们笔下的春节,既有热闹非凡的场景,也有孤独寂寞的时刻;既有家国情怀的抒发,也有温情脉脉的关怀。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春节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