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守护文化瑰宝,创新传承之路
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守护文化瑰宝,创新传承之路
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作为中国高等学府中的佼佼者,不仅在教育领域享有盛誉,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与保护方面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实力。学校依托其深厚的学术传统和优秀的研究团队,在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概况
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于2019年10月,中心继承了北师大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的优良传统,致力于服务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战略。中心重点在非遗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传承人培训、非遗创新发展以及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研究等方面加强建设,为国家和地方非遗事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和智库服务。
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利慧教授担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担任执行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丽教授担任秘书长。中心在北京校区和珠海校区两地挂牌,助力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
学术成就与国际影响
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依托的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该学科由“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创立,1955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民间文学教研室,1981年成为国家第一批博士点,1988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心教师多次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常会,并参与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提交的非遗履约报告和现状报告的撰写工作。
中心在非遗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多种非遗相关学术著作,完成或在研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所编著的多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心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精品课程奖等重要教学科研奖项。
教育与人才培养
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中心依托北师大民间文学、民俗学的学科传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学科体系的构建。通过“传承人研培”“非遗进校园”“青年与非遗同在社区”等多种途径,搭建非遗领域正规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桥梁,推进非遗在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校地合作与实践基地
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推动校地合作。目前,中心已与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在珠海会同村、莲洲村设立共建非遗活化基地,并与北京多部门和单位密切协作,深化非遗领域的校地结合、产教融合关系。
国际化平台建设
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通过举办国际非遗讲坛、学术研讨会以及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了非遗研究、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中心教师多次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的专家,参与教科文组织的非遗评审工作,为提升中国非遗教育和研究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展望
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将继续秉持“三位一体”的发展定位,即学术研究中心、教育中心和智库服务中心。中心将致力于非遗理论研究的创新,探索非遗保护的中国范式,为国家和地方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支持。同时,中心将继续推进非遗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非遗保护事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北师大非遗研究中心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非遗保护的经验与成果,为全球非遗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通过持续的学术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心将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