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与马桥镇的不解之缘
一张照片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与马桥镇的不解之缘
1958年7月18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在马桥镇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天,周恩来总理来到上海闵行区马桥镇视察,与当地百姓亲切交谈,留下了一段段温暖的回忆。
当时,周总理首先视察了当地的水稻田,了解农业生产情况。随后,他来到了78岁军属叶菊堂的家中。叶菊堂正在门口搓草绳,看到总理到来,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请总理进屋。然而,周总理却指指门槛说:“这里蛮好,谈起来方便。”于是,老汉继续搓草绳,总理就坐在门槛上,与老叶拉起了家常。
这一幕被随行的摄影记者徐大刚捕捉下来,成为了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然而,这张照片差点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改革开放后,马桥镇计划筹办一个展览会,展示本土的悠久历史。时任马桥文化站站长的顾福根发现,文化站竟然拿不出一张周总理的照片。这让他感到十分遗憾和着急。他决定亲自去市里寻找当时的摄影记者徐大刚。
顾福根找到了徐大刚,恳切地说:“徐老师,拿不出周总理的照片,马桥那段历史就像是空白的,我心里也是空白的。你要帮我一把啊。”徐大刚被他的诚意打动,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当时照片的小样,并将其放大印好,通过挂号信寄给了顾福根。
这张珍贵的照片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了马桥镇历史中的一个光荣剪影。如今,它经常出现在马桥镇的各种展览和资料中,见证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顾福根,这位76岁的老党员,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马桥镇的文化遗产。他不仅修复了周总理的照片,还通过大量的寻访和整理工作,记录了马桥镇的百年变迁。在他的镜头中,记录了马桥的经济、政治、文化、农业、人口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和变迁。
如今的马桥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农田变成了现代化的社区,曾经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马路。但是,那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被一代又一代的马桥人传承下来,成为了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精神财富。
正如顾福根所说:“文化,必然会被传承吗?历史,天然会被记住吗?如果没有人苦心搜索、精心汇编,这些历史的见证、文化的印痕,或许会随时间流逝。”正是有了像顾福根这样的“文化苦行僧”,马桥镇的历史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后人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