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杂谷1号”: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世界
“张杂谷1号”: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世界
“张杂谷1号”的诞生,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谷物收成低的问题,还大幅提升了制种成本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赵治海团队的科研突破
1982年,从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的赵治海,来到张家口坝下农科所工作,成为一名研究“谷子”的科研人员。当时,“谷子”研究是一个冷门的方向。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研究谷子杂种优势育种技术。20多年里,全国20个省市的30多家科研单位进行攻关,却均未取得突破,于是很多单位放弃了杂交谷子课题。而自称“笨人”的赵治海却扛起了啃这块“硬骨头”的重任。
在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赵治海决定抛开过往一味照搬水稻、高粱研究的模式,大胆采用光温敏两系法潜心研究。为找到一棵不育株,他们需要像大海捞针般地在试验田的几十万株谷穗中,一株株观察、比较,而后才能大规模育种。可几年光阴转瞬即逝,他们依然没有成功。
经过数以万计的失败与实践,对成千上万个种质材料进行选配、杂交、组合,几代的筛选、考验、培育。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赵治海和团队终于成功选育出第一个谷子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821”,这是我国谷子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这一天,赵治海激动得眼泪夺眶而出。
选育成功,让谷子的杂交提供了可能,但这仅仅是个前提,谷子培育周期漫长,从测配、繁育到推广,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又经过6年的繁育,团队持续攻关,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它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1200斤,被誉为谷子杂交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张杂谷1号”的技术优势与实际效果
“张杂谷1号”采用光温敏两系法培育,解决了谷子不育系的培育难题。该品种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高产: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可达1200斤
- 节水:具有较强的抗旱性,适合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种植
- 适应性强:已在多个省份和不同气候条件下成功种植
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贡献
“张杂谷1号”的推广种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 累计种植面积:已在17个省区累计种植4000多万亩
- 增产效果:增产粮食逾40亿公斤
- 经济效益:帮助近30万农户增收致富
此外,“张杂谷”系列品种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作为南南合作核心项目向全球推广,已在非洲多个国家成功种植,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未来展望:从“吃饱”到“吃好”
赵治海表示,未来将继续致力于培育更多产量更高、品质更优的好谷种。他的目标是让杂交谷子亩产超过2000斤,在全球种到上亿亩,让全世界的人们不再挨饿。
“张杂谷1号”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国科学家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贡献。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谷物收成低的问题,还大幅提升了制种成本效益,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