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T磁共振技术新突破!3.5秒获取肺部3D影像
5T磁共振技术新突破!3.5秒获取肺部3D影像
近日,《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期刊发布了世界首创的5T超高场磁共振技术专刊,展示了该技术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研究。同时,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周欣团队也在肺部磁共振成像上取得重大突破,只需3.5秒即可获得清晰的人体肺部3D影像。这些新技术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的诊疗获益。
5T磁共振:突破性的医学影像技术
5T磁共振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磁共振技术之一,由我国自主研发,已获得NMPA和FDA认证。它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领域都有重要应用,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和更精准的定量分析。
相比传统的1.5T和3T磁共振,5T磁共振具有以下优势:
- 图像清晰度更高
- 扫描速度更快
- 功能成像能力更强
- 能够实现全身各部位的高清成像
临床应用:从神经系统到心血管系统的全方位突破
5T磁共振技术已经在多个临床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5T磁共振可以实现全脑灌注、海马结构亚区、脉络膜前动脉、显示脑小静脉及检测脑微出血等新技术应用,为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心血管系统领域,5T磁共振也显示出显著优势。它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心脏成像,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心脏功能和结构,对于心脏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5T磁共振在腹部、盆腔、骨关节及脊柱等部位的成像中也具有明显优势。它能够实现肝脏脂肪定量、磁敏感加权成像、全身各部位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等,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
肺部成像:从“盲区”到清晰可视
传统磁共振以人体中的水质子为信号源,而人体肺部充盈气体,是磁共振唯一的成像盲区,也是困扰科学界的一大难题。如何将肺部“黑洞”点亮?科研团队转换思路,通过研发气体多核磁共振技术,尝试突破肺部视觉“盲区”。
经过十多年攻关,科研团队将无毒、可吸入的惰性气体——氙作为信号源,并通过自主研制的关键核心技术把磁共振信号增强50000倍以上,成功“ 点亮”肺部,还让成像更快、更清晰。2023年8月,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率先获批上市,为肺部疾病早筛治疗和研究提供了全新装备。这个春节,科研团队通过攻克新一代肺部成像快速采样技术,将采样时间由原来的6秒提升到了3.5秒,并显著提升了图像空间分辨率。
未来展望:从“看得见”到“看得清”
这些新技术的突破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磁共振成像将能够提供更多信息,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正如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周欣所说:“以前传统的磁共振就好比于是一个黑白照片,而多核磁共振就相当于一个彩色照片,就是我们人体内源性的60多种元素,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不同原子核,它相当于是一种不同的颜色,就像我们光学赤橙黄绿青蓝紫一样,那么到时候的话我们磁共振出来也像是彩色的磁共振,就能够给医生更多的信息来用于诊断和治疗。”
这些突破性的技术进展,不仅体现了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的自主创新实力,更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安全的诊疗选择。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医疗服务将更加高效、精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