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斗工具”-美国M1 加兰德自动步枪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斗工具”-美国M1 加兰德自动步枪
M1加兰德步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量服役的半自动步枪,在1936年取代了美军制式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是二战中最著名的步枪之一。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最终在1957年被M14自动步枪所取代。
M1加兰德步枪全枪长1100毫米,重量4.2—4.6千克,枪管长610毫米,发射7.62毫米斯普林菲尔德步枪弹,枪口初速853米/秒,有效射程457米。该枪采用长行程气动式活塞,转拴式枪栓设计,供弹系统为8发整体式漏夹及内置弹仓设计,因此该枪可以半自动射击。
包括美国、二战各同盟国、加拿大、韩国、越南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装备过该枪。
M1加兰德步枪参加过诸多战争及地区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印度支那战争、国共内战、缅甸内战、朝鲜战争、多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古巴革命、老挝内战、越战、1979年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福克兰群岛战争、柬埔寨内战、安哥拉内战、北爱尔兰问题以及叙利亚内战。
1920年,约翰·坎特厄斯·加兰德在斯普林菲尔德兵工厂(又被称为为“斯普林菲尔德”或“春田”)开始设计半自动步枪。1929年,样枪被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
经过一系列改进,该枪被美国军方选中,并于1936年正式定型命名为“M1加兰德”,1937年投产成为美国军队制式步枪,用以取代美国陆军老旧的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M1加兰德步枪是枪械历史上第一种大量生产进入现役的半自动步枪。
随着美国于1941年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加兰德步枪产量猛增,并在实战中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该枪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的步枪之一,截止至1956年停产,M1加兰德步枪总计制造了630万把。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战斗工具”。
M1加兰德步枪原本采用枪口集气式工作原理,后来改为气动式,枪栓则使用回转闭锁方式,可借由简单的导向凸轮沿导槽运动来转动,拉机柄位于枪栓旁边。推动拉柄位于枪管底下前后运动的复进杆,使它从气体汽缸中退出并和复进簧衔接。
当复进杆后退至后膛部分时,其会向右上方偏,从木制护手中冒出并和拉机柄碰撞。子弹击发后,部分火药气体由枪管下方靠近末端处一导气孔进入导气管内,推动枪栓回转实现解锁,后座过程中完成抛弹壳动作同时形成待击状态,复进过程中完成子弹上膛以及枪栓闭锁。
相对于同时代的旋转后拉式枪机(栓式进行单发装填动作),射击速度大为提高。在战场上其火力优势可以有效压制栓动步枪。
容量8发子弹的漏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漏夹会被退夹系统自动弹离弹仓,并会发出“乒”的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填子弹。
然而在潮湿的环境时,漏夹也有卡死的可能性,即使加入了特殊的润滑剂也没什么作用。在二战中美军单兵携带的标准弹药袋可以装10个8发漏夹。
有一种广泛的误解是M1步枪必须打光整夹子弹才能重新装填,射手甚至必须强制浪费掉剩余的子弹才能更换下一个漏夹。实际上M1设计了专门用于手动排出漏夹的杠杆,即使弹药未打完也能栓式退夹。
由于加兰德步枪在打完子弹漏夹弹出时会发出特有的“乒”声。在二战中,有报道指出德军以及日军士兵会利用漏夹弹出的声音,趁机向打完子弹的美军士兵进攻。
根据德军士兵的回忆,加兰德的漏夹弹出声在战斗中几乎不会被听到;即便能够听到,这个声音也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附近很可能还有其他未打完子弹的美军士兵。考虑到战斗环境下巨大的噪音,因为漏夹弹出声被敌方利用而阵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仍旧有士兵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M1加兰德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军队装备的主要步兵武器。即便是到越战初期,美军及南越部队仍有少量装备。一直到1957年M14自动步枪列装后,M1加兰德步枪才逐渐退出美军前线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