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体滑坡:如何守护我们的家园?
四川山体滑坡:如何守护我们的家园?
2025年2月8日11时50分许,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金坪村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截至2月9日11时,这场灾害已造成1人遇难、28人失联、2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1人轻伤,均无生命危险。此外,10户民房及1户生产用房被掩埋,滑坡体长1.2公里,厚约10至20米,宽约100米,滑坡方量达10万余立方米,且滑坡仍在持续。
灾害成因:天灾还是人祸?
此次滑坡由近期持续降雨及不利地质条件引发。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加之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四川成为地质灾害的高发区。
救援行动:科技助力生命搜救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四川省迅速启动地质灾害一级应急响应,各类救援力量火速集结。截至2月9日,已有949人参与现场救援,包括武警、消防、应急、公安等多部门,并调集挖掘机、消防车、救护车等设备200余台次,全力搜救失联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手段在此次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安全生产勘测队在滑坡现场架设了4台地质探测雷达,实时监测滑坡体。这些雷达设备不仅能够远距离监测山体位移情况,精度达到0.1毫米,还能提前预警二次滑坡风险,为救援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如何守护我们的家园?
面对频发的地质灾害,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以下几点建议值得深思: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四川作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应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提高预警精度和时效性。同时,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群众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直接关系到灾害发生时的应对能力。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应急演练等活动,提高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他们在灾害来临时能够采取正确的自救互救措施。
科学规划山区建设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应严格控制人口密度,避免过度开发。对已有的居民点,要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对存在隐患的地区实施搬迁避让。同时,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
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是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加强救援队伍建设,配备先进的救援装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救援效率。同时,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确保救援资源的高效调配。
此次四川筠连县的山体滑坡再次敲响了警钟:地质灾害的威胁不容忽视。面对自然的威力,我们既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预警和救援能力,也要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减少灾害风险,更要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共同筑起一道守护家园的安全防线。